矮腳楓葉|矮腳楓葉的功效與作用
矮腳楓葉,中藥名。為毛茛目、樟科植物。分布于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貴州、河南、陜西,甘肅等地。葉入藥,性平味苦,具有解毒療瘡之功效。常用于治瘡毒。
中文學名 矮腳楓葉
門 被子植物門
目 毛茛目
屬 山胡椒屬
分布區域 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貴州、河南、陜西,甘肅
界 植物界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科 樟科
種 紅葉甘橿
采收時間 夏、秋季
產 地
生于高山山谷或山坡雜木林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貴州、河南、陜西,甘肅等地。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入藥部位
為樟科植物紅葉甘橿的葉。
性 味
苦、平。
歸 經
肺經。
功 能
解毒療瘡。
主 治
治瘡毒。
【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ǎi Jiǎo Fēnɡ Yè
【來源】為樟科植物紅葉甘橿的葉。
【原形態】紅葉甘橿,又名:桂子樹。落葉喬木,高達10米。小枝黃綠色。葉互生,卵圓形,長3~11厘米,寬2.5~8厘米,葉上部常3淺裂,有時全緣,先端鈍尖,基部平截或圓形,偶為淺心形,近革質,幼時兩面均被短柔毛,老時僅下面脈腋有毛,有3出脈;葉柄長7~20毫米。傘形花序腋生,無總梗;花單性,雌雄異株或為雜性株;總苞橢圓形,褐色,背面密被柔毛;小花梗密生絹狀毛;花被6裂,裂片橢圓形;雄花具雄蕊9,藥2室,內向瓣裂;雌花子房球形,柱頭頭狀。核果球形,熟時暗紅色?;ㄆ?~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山谷或山坡雜木林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貴州、河南、陜西,甘肅等地。
【化學成份】種子含脂肪油。
【功能主治】《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瘡毒,搗爛敷患處。
【摘錄】《*辭典》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