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納香為菊科艾納香屬Blumea balsamifera DC,苗藥名檔窩凱Diangd vob bvid植物,藥用為枝葉、嫩枝根、別名:大風艾、冰片艾、家風艾、大毛藥、大艾等。具有通諸竅散郁火,消腫止痛等功效。治寒濕瀉痢,腹痛腸鳴,腫脹,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癬瘡的草藥。
中文名 艾納香
界 植物界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科 菊科
種 艾納香
別稱 大風艾、牛耳艾、大風葉、紫再楓、再風艾、大艾、大楓草、大骨風
拉丁學名 Blumea balsamifera (Linn.) DC.
門 被子植物門
目 菊目
屬 艾納香屬
亞綱 菊亞綱
命名者 (Linn.) DC
基本內容
類別
解表藥
異名
大風艾、牛耳艾、大風葉、紫再楓(《生草藥性備要》),再風艾(《嶺南采藥錄》),大艾、大楓草(《中國樹木分類學》),大骨風(《南寧市藥物志》),大黃草(《中藥志》),大毛藥(《貴州植藥調查》),冰片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菊科植物艾納香的葉及嫩枝。
采集
全年可采,但以秋季采的質量較好。采后曬干。
藥材
干燥的葉略皺縮或破碎,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灰綠色,略粗糙,被短毛,下面密被白色長絹毛,嫩葉兩面均密被銀色長絹毛,葉脈帶黃色,下面突出較顯;葉柄半圓形,密被短毛。
分布
產于廣西、廣東、貴州等地。
性味
辛,苦,溫。
①《海藥本草》:溫平。
②《開寶本草》:味甘,溫,無毒。
③《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溫。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溫。
艾納香的功效與作用
艾納香的功效
溫中活血,祛風除濕,殺蟲。
治寒濕瀉痢,腹痛腸鳴,腫脹,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癬瘡。
①《本草拾遺》:主癬。
②《海藥本草》:主傷寒五泄,心腹注氣,下寸白,止腸鳴;燒之辟溫疫。
③《開寶本草》:去惡氣,殺蟲。
主腹冷泄痢。
④《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消腫,活血除濕。
治跌打,敷酒風腳。
⑤《嶺南采藥錄》:療四肢骨痛。
艾納香的作用
1、大風艾的提取液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失眠癥和高血壓病。
2、1%大風艾浸劑的利尿作用,與咖啡因及茶葉浸劑相似,但較后者為弱。
其提取物注射于動物可引起血壓下降,血管擴張,抑制交感神經系統,可用于興奮、失眠或高血壓患者。也有報告其浸劑能利尿,但較茶葉浸劑為弱。其揮發油可制龍腦,參見龍腦條。
【用法與用量】內服。
煎湯,3~6錢。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選方
①治腫脹,風濕關節炎:大風艾、蓖麻葉、石菖蒲。
煮水洗。(《廣東中藥》)
②治蛇傷口不合:大風艾同鹿耳翎敷。(《本草求原》)
③治跌打損傷,瘡癤癰腫,皮膚瘙癢:大風艾鮮葉搗爛外敷或煎水洗患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驗方
驗方1:(治腫脹及風濕關節痛方)生大風艾2兩、菎麻葉1兩、石菖蒲1兩、清水適量,煎洗患處。
(方解)方中大風艾、菎麻葉、石菖蒲均為祛風化濕之品,有消腫利關節作用;煎水外洗患處,使邪氣外透,痛腫自消。
(方歌)腫脹風濕關節疼,大風艾葉菎麻群,加入菖蒲煎水洗,祛風消腫效如神。
驗方2:(治產后風腫方):大風艾2兩、青蒟5錢、豆豉羌1兩、石菖蒲1兩、毛麝香1兩,清水煎洗患處。
(方解)產后氣血虛弱,或調理失宜,或腠理不密爾外受風邪,易引起面目四肢浮腫。此方青蒟、豆豉羌、毛麝香均善祛風,石菖蒲、大風艾能使氣血流行而祛外襲之風邪,風邪消散,其腫自消。
(方歌)產后風腫體多虛,大風艾與青蒟俱,毛麝菖蒲豉羌合,煎洗風祛腫自除。
驗方3:(治風濕腳軟無力方)大風艾2兩、柚皮1兩、千斤拔1兩、黑老虎1兩、豆豉羌1兩、清水適量,煎洗患處。
(方解)本方大風艾、豆豉羌、柚皮祛風化濕,千斤拔強筋壯骨,兼有活血作用,黑老虎通絡。對風濕客于下肢經絡,血無濡養而致腳軟無力者,宜用本方。
(方歌)風濕腳軟步難行,大風艾起黑虎藤,豆豉柚皮千斤拔,強筋壯骨洗方珍。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癬。
2.《海藥本草》:主傷寒五泄,心腹注氣,下寸白,止腸鳴;燒之辟溫疫。
3.《開寶本草》:去惡氣,殺蟲。主腹冷泄痢。
4.《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消腫,活血除濕。治跌打,敷酒風腳。
5.《嶺南采藥錄》:療四肢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