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油的簡介】
蓖麻油是脂肪酸的三甘油酯,蓖麻油存在于蓖麻的種子里,其含量為35%~57.%"用榨取或溶劑萃取法制得蓖麻油。
蓖麻油脂 肪酸中含90%蓖麻酸(9一烯基一12·羥基十八酸)j羥值為163mgKOH/g、羥基含量為4.94%,按羥基算分子量為929.26,按羥基推算,蓖麻油含70%的三官能度和30%的二官能度,羥基平均官能度為2.7。用蓖麻油為原料制造的聚氨酯膠黏劑具有較好的低溫性 能、耐水解性以及優良的電絕緣性。
藥材名稱 蓖麻油
拼音 Bì Má Yóu
英文名 Castor oil
出處 出自《唐本草》
藥材基源:蓖麻油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種子所榨取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icinus communis L.
原形態 蓖麻,高大一年生草本,在熱帶或南方地區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喬木。幼嫩部分被白粉,綠色或稍呈紫色,無毛。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盾狀圓形,直徑15-60cm,有時大至90cm,掌狀分裂至葉片的一半以下,裂片5-11,卵狀披針形至長圓形,先端漸尖,邊緣有鋸齒,主脈掌狀。圓錐花序與葉對生及頂生,長10-30cm或更長,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瓣性同株,無花瓣;雄花萼3-5裂;雄蕊多數,花絲多分枝;雌花萼3-5理解;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深紅色,2裂。蒴果球形,長1-2cm,有軟刺,成熟時開裂,種子長圓形,光滑有斑紋。花期5-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 蓖麻油,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性狀鑒別 蓖麻油為幾乎無色或微帶黃色的澄清粘稠液體;氣微,味淡而后微辛。
化學成分 蓖麻油脂肪酸部分主要含順式-蓖麻酸(ricinoleic acid),還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梗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inic acid),二羥基硬脂酸(dihydroxystearic acid),甘油酯的組成為三蓖麻酸酯(triricnolein),二蓖麻酸酯類(diricinoleins),單蓖麻酸酯類(monoricinoleins)及非蓖麻酸酯類(nonricnoleins)等。
藥理作用 參見蓖麻子條。
理化鑒別
(1)本品為幾乎無色或微帶黃色的澄清粘稠液體;氣微,味淡而后微辛。
(2)相對密度 在25℃時應為0.956-0.969。
(3)折光率 應為1.478-1.480。
(4)酸值 應不大于2.0。
(5)皂化值 應為176-186。
(6)碘值 應為82-90。
(7)檢查他種油類 取本品1g,加乙醇4ml,應澄清溶解,再加乙醇15ml,溶液不得發生渾濁。
性味 味甘;辛;性平;有毒。
歸經 肺;大腸經。
用法用量 內服:10-20ml。外用:適量,涂敷。
禁忌 孕婦忌服;陳念祖:極敗胃,胃弱者切禁。
【蓖麻油的功效與作用】
蓖麻油主治滑腸;潤膚。主腸內積滯;腹脹;便秘;疥癬癬瘡;燙傷。
①《唐本草》:"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淫腫。"
②《本萆蒙筌》:"敷疥癩瘡痍。"
③陳念祖:"能輕瀉。"
【蓖麻油的圖片】
【蓖麻油的復方】
①治猥退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蓖麻子脂一升。酒一斗,銅缽盛,脂著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千金方》)
②治舌上出血:蓖麻子油紙拈,燒煙熏鼻中。(《摘元方》)
③治舌脹塞口:蓖麻仁四十粒,去殼研油,涂紙上,作拈,燒煙熏之,未退再熏,以愈為度。有人舌腫出口外,一人用此法而愈。(《經驗良方》)
④治燒傷:3~5%漂白粉上滑液、蓖麻油各等量混勻呈乳狀液。涂于患處,需要時隔日換藥。(《全展選編·外科》)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