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巢菜,正名:大野豌豆,別名:薇、薇菜、大巢菜、山扁豆、山木樨,拉丁文名:Vicia gigantea Bge.豆科、野豌豆屬多年生草本,灌木狀,全株被白色柔毛。根莖粗壯,表皮深褐色,近木質化。莖有棱,多分支,被白柔毛。莢果長圓形或菱形,表皮紅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產華北、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生于海拔600-2900米林下、河灘、草叢及灌叢。模式標本產河南嵩山。本種花期有毒。 (文中圖片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中文學名 大巢菜
別 稱 薇(詩經),薇菜,大巢菜、山扁豆(山西),山木樨(河北)
界 植物界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薔薇目
科 豆科
族 野豌豆族
種 大巢菜
拉丁學名 Vicia gigantea Bge.
二名法 Vicia cracca
門 被子植物門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亞 目 薔薇亞目
亞 科 蝶形花亞科
屬 野豌豆屬
(《綱目》)
【異名】薇(《詩經》),垂水(《爾雅》),薇萊、巢菜、野豌豆(《品匯精要》),野麻豌(《草木便方》),箭舌豌豆(《植物學大辭典》),救荒野豌豆、春巢菜、普通苕子、野菜豆、黃藤子(《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苕子(《廣州植物志》),肥田草(《貴州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大巢菜的全草。
【植物形態】大巢菜
一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栽培者可達90厘米,被稀疏的黃色短柔毛。雙數羽狀復葉,葉軸末端具卷須;托葉半箭頭狀,一邊有1~3披針形齒牙,一邊全綠,小葉8~16個,矩形或倒披針形,頂端截形或凹,并具細尖,基部楔形,兩面均被稀疏的黃色短柔毛,長8~18毫米,闊4~8毫米。總狀花序腋生,花1~2個,蝶形,有短花梗,深紫色或玫紅色;萼管狀,外被黃色短柔毛,萼齒線形;旗瓣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爪;雄蕊10,兩體;雌蕊1,子房具短柄,被黃色微柔毛,花柱短,柱頭頭狀,花柱頂端外面有一叢髯毛。莢果略扁,成熟時棕色,裂為2片卷曲的果瓣。花期3~4月。
生于山坡、路邊及草地。我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采集】4~5月間采收。
【性味】甘辛,寒。
①《本草拾遺》:"味甘,寒,無毒。"
②《品匯精要》:"味甘,性子,無毒。"
③《草木便方》:"辛,平。"
大巢菜的功效與作用
大巢菜的功效
清熱利濕,和血祛瘀。治黃疸,浮腫,瘧疾,鼻衄,心悸,夢遺,月經不調。
①《本草拾遺》:"調中,利大小腸。"
②《海藥本草》:"主利水道,下浮腫,潤大腸。"
③《品匯精要》:"益氣,潤肌,清神,強志。"
④《草木便方》:"活血,破血,止血,生肌。治五黃疸腫,利臟熱。截瘧,平胃,明耳目。"
⑤《四川中藥志》:"生血。治腎虛遺精,腰痛,濕熱黃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燉肉。外用:搗敷。
大巢菜的作用
①治瘧疾:肥田草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鼻血:肥田草一兩,煨甜酒吃。(《貴州草藥》)
③治黃腫及水腫:野麻豌、黃腳雞、水皂角、臭草根、打碗子根。煎服。(《四川中藥志》)
④治夜夢遺精,心慌心跳:野麻豌、黃精、天冬、朱砂、仙茅、杜仲。燉豬蹄服。(《四川中藥志》)
⑤治月經不調:肥田草種子、小血藤各五錢,泡酒服。(《貴州草藥》)
⑥治疔瘡:鮮大巢菜,鹽鹵搗敷。(江西《草藥手冊》)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