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油的簡介】
麻油,是芝麻油,一般黑芝麻食用,白芝麻榨油,它是從胡科植物芝麻種子榨取的脂肪油,亦稱胡麻、油麻、巨勝、脂麻、香油等。也有部分地區的麻油定義為炸或者浸過花椒的芝麻油。
中文名稱 麻油
藥用價值 潤滑劑及賦形劑。
功能主治 潤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腸燥便秘,蛔蟲、食積腹痛,瘡腫,潰瘍,疥癬,皮膚皸裂。
食用價值 可去除痼疾,延年益壽
外文名稱 SEMEN SESAMI NIGRUM
別名 胡麻油、烏麻油、脂麻油、香油、生油、清油、芝麻油
異名 胡麻油(《別錄》),烏麻油(《外臺》),脂麻油(《近效方》),香油(蘇軾《物類相感志》),生油(《本草衍義》),清油(《嶺南衛生方》)。
來源 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種子榨取之脂肪油。植物形態詳"黑脂麻"條。
【麻油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 甘,涼。
①《別錄》:"微寒。"
②《品匯精要》:"味甘,性微寒,無毒。"
歸經 《得配本草》:"入手陽明經。"
功用主治 潤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腸燥便秘,蛔蟲、食積腹痛,瘡腫,潰瘍,疥癬,皮膚皸裂。
①《別錄》:"利大腸,胞衣不落。生者摩瘡腫,生禿發。"
②《千金食治》:"去頭面游風。"
③孟詵:"殺五黃,下三焦熱毒氣,通大小腸,治蛔心痛,敷一切惡瘡疥癬,殺一切蟲。取一合,和雞子兩顆,芒硝一兩,攪服,少時即瀉下熱毒。"
④《本草拾遺》:"主天行熱,腸秘內結熱,服一合,下利為度。"
⑤《日華子本草》:"陳油煎膏,生肌長肉,止痛,消癰腫,補皮裂。"
⑥《綱目》:"解熱毒,食毒、蟲毒。"
用法與用量 內服:生用或熬熟。外用:涂搽。
宜忌 脾虛便泄者忌服。
【麻油的圖片】
【麻油的選方】
①治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真香油一兩,皮硝少許。同煎滾,冷定,徐徐灌入口中,咽下即通。(《藺氏經驗方》)
②治百藥、百蟲、五金八石、砒霜、山嵐瘴蠱,及河豚諸毒:生胡麻油一碗,灌之,吐出毒物。(《易簡方》)
③治漏眙難產,因血干澀:清油半兩,好蜜一兩。同煎數十沸,溫服。他藥無益,以此助血為效。(《便產須知》)
④治癰疽發背,初作即服此,使毒氣不內攻:麻油一斤,煎二十沸,和醇醋二碗,分五次,一日服盡。(《仁齋直指方》)
⑤治腫毒初起:麻油,煎蔥黑色,趁熱,通手旋涂自消。(《百一選方》)
⑥治急喉痹:生油一合,急灌之。(《圣濟總錄》)
⑦治梅花禿癬:清油一碗,以小竹子燒火,入內煎沸,瀝豬膽汁一個,和勻,剃頭擦之,二、三日愈,勿令日曬。(《普濟方》)
【麻油的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單純性鼻炎
取麻油文火加溫至沸騰,冷后裝瓶,用以滴鼻,初次每側鼻孔2~3滴,以后漸增至5~6滴,每日3次。試治63例,52例顯效,3例進步或改善,8例無效。平均用藥最短者10天,最長者3個月。治療后自覺鼻通氣改善,伴隨癥狀亦隨之減輕或消失;部分病例經1年隨訪,未見復發。試治萎縮性鼻炎及慢性化膿性副鼻竇炎數十例,均未見效。麻油滴鼻后作用徐緩而持久,奏效不如麻黃素液迅速;見效最快者3日,慢者1周以上。往往2周后效果才顯著。治療過程中除少數在治療開始即大量滴鼻而發生暫時性頭暈、頭脹、惡心、嘔吐等癥外,一般無特殊反應。
【麻油的名家論述】
①《綱目》:"胡麻油,用以煎煉食物,尤能動火生痰,陳氏謂之大寒,珍意不然;但生用之,有潤燥、解毒、止痛、消腫之功,似乎寒耳。"
②《本草經巰》:"麻油,甘寒而滑利,故主胞衣不下及利大腸;生者氣更寒,能解毒。涼血,故摩瘡腫,生禿發也。"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