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的簡介】
梅(學名:Armeniaca mume Sieb.):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于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于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2n=16,24。
梅原產中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制作梅樁。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藥。果實可食、鹽漬或千制,或熏制成烏梅人藥,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中文學名梅
拉丁學名Armeniaca mume Sieb.
別 稱梅樹、梅花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薔薇目
科薔薇科
亞科梅亞科
屬杏屬
種梅
亞種3變種、500余園藝品種
命名者及年代Sieb., 1830
英文名稱Plum Blossom
【梅的功效與作用】
梅的氣味
(生梅、青梅)酸、平、無毒。
(烏梅,即青梅熏黑者)酸、溫、平、澀、無毒。
(白梅、鹽梅、霜梅,即青梅用鹽汁漬者,久則上霜)酸、咸、平、無毒。
梅的主治
1、癰疸瘡腫。用鹽梅燒存性,研為末,加輕粉少許,以香油涂搽患處四圍。
2、喉痹乳蛾。用青梅二十枚、鹽十二兩,淹五天;另用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皂莢三十個,共研為末,拌梅汁和梅,收存瓶中。每取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風普厥,牙關不開,用此方擦牙,很有效。
3、泄痢口渴。用烏梅煎湯代茶喝。
4、赤痢腹痛。用陳白梅同茶、蜜水各半煎服。
5、大便下血及久痢不止。用烏梅三兩燒存性,研為末,加醋煮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
6、小便尿血。用烏梅燒存性,研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7、血崩。用烏梅內七枚,燒存性,研末,米湯送服。一天服二次。
8、大便不通。用烏梅十顆,泡熱水中去核,做成棗子大的丸子,塞肛門內,不久好可通便。
9、霍亂吐瀉。用鹽梅煎湯細細飲服。
10、蛔蟲上行。出于口鼻,用烏梅煎湯頻飲,并含口中好安。
11、主咳。用烏梅肉微炒,罌粟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下。
12、傷寒。用烏梅十四枚,鹽五合,加水一升煎取半升,一次服下取吐,吐后須避風。
【梅的圖片】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