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根的簡介】
薔薇根為薔薇科植物多花薔薇的根。
藥材名稱 薔薇根
拼音 Qiánɡ Wēi Gēn
英文名 Root of Japanese Rose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薔薇目
科 薔薇科
亞科 薔薇亞科
屬 薔薇屬
亞屬 薔薇亞屬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藥材基源 為薔薇科植物野薔薇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Rosa multiflora Thunb.
采收和儲藏 秋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原形態 野薔薇,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彎曲皮刺。花瓣白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數;花柱結合成束。果實近球形,直徑6-8mm,紅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態環境 生于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 分布于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化學成分 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即2a-二羥基熊果酸(2α,19α-dihydroxyursolic acid),野薔薇葡萄糖酯(rosamultin)。
性味 苦澀,涼。
①《日華子本草》:“味苦澀,冷,無毒。”
②《南寧市藥物志》:“甘澀,性平。”
歸經 入脾、胃經。
①《綱目》:“入陽明經。”
②《本草匯言》:“入足陽明經。”
③《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研末,1.5-3g;或鮮品搗,絞汁。外用:適量,研粉敷;或煎水含漱。
【薔薇根的功效與作用】
薔薇根的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調經,固精縮尿,消骨鯁。主瘡癰腫痛,燙傷,口瘡,痔血,鼻衄,關節疼痛,月經不調,痛經,久痢不愈,遺尿,尿頻,白帶過多,子宮脫垂,骨鯁
薔薇根的作用
①治關節炎,半身癱瘓,月經不調,小便失禁,白帶,口腔糜爛: 野薔薇根五錢至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②治小兒遺尿,老人尿頻,婦女月經過多: 鮮薔薇根一兩。燉瘦豬肉吃。
③治習慣性鼻衄: 薔薇根皮二兩。燉母雞服。每周一次,連服三周。
④治夏天熱癤: 鮮薔薇根三兩。煎水代茶。(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⑤治燙傷(未破者): 倒鉤刺根、斑鳩毛各等量。 煨水洗傷處。
⑥治跌打勞傷: 倒鉤刺根一兩。 煨水成濃汁,兌酒服。
⑦治吐血或痔瘡出血: 倒鉤刺根一兩。煨水服。(⑤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薔薇根的圖片】
【薔薇根的各家論述】
1.《別錄》:止泄痢腹痛,五臟客熱,除邪逆氣,疽癩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復肌。
2.《日華子本草》:治熱毒風,癰疽惡瘡, 牙齒痛,治邪氣,通血經,止赤白痢, 腸風瀉血, 惡瘡疥癬,小兒疳蟲肚痛。
3.《綱目》:除風熱濕熱,縮小便,止消渴。
4.《綱目拾遺》:治肺癰吐膿痰,酒煎服。
5.《浙江民間草藥》:活血調經,清下焦濕熱。
【薔薇根的藥理作用】
1.抗血栓形成 本品對血小板活性、聚集性和血栓形成都有抑制作用。
2.降血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薔薇根粗提取物臨床發現有降血清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作用。
3.抗實驗性心肌梗死 結扎家兔冠脈前降支后標測心外膜心電圖,并經組織形態學證實,野薔薇根注射液靜注能改善側支循環,對缺血性心肌有保護作用,并有抑制心率減慢作用。
4.毒性 毒性試驗表明,野薔薇根浸膏13.4g/kg,20g/kg,27g/kg分別給小鼠灌胃,每日1 次,連續5d或10d,部分動物肝、腎有脂肪變,無組織壞死,停藥后病變可逆。小鼠腹腔注射本品總提取液的LD/50為127g(生藥)/kg。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