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子是蜥蜴的統稱。世界各熱帶地區以及北美溫帶地區皆有分布,但以東南亞及其附近島嶼上的種類為最多。石龍子全長約21厘米。周身被有覆瓦狀排列的角質細鱗,鱗下分布骨片;鱗片質薄,光滑,鱗列24~26行。吻端圓凸,鼻孔1對,鼻后鱗缺如;眼分列于頭部兩側,眼間距寬,有瞬膜;舌短,稍分叉。多隱匿地下或穴居;活動的下眼瞼上有一適應地下生活的透明鱗片,使其鉆穴時既能視物又能避免粗糙粒子傷害眼睛。石龍子以昆蟲和類似昆蟲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大型種類則以植物為食,卵生或卵胎生。石龍子缸養條件簡單,缸底鋪沙土5至10厘米厚,放飲水盆和喂食盆各一個,食物以面包蟲和其它昆蟲為主,注意保持環境潮濕。
(《本經》)
【異名】蜥蜴(《本經》),山龍子、守宮、石蜴(《別錄》),泉龍(《春秋繁露》注),豬婆蛇(《綱目》),五寸棍(《陸川本草》),四腳蛇(《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石龍子科動物石龍子的全體。
【動物形態】石龍子
全長約21厘米。周身被有覆瓦狀排列的角質細鱗,鱗下分布骨片;鱗片質薄,光滑,鱗列24~26行。吻端圓凸,鼻孔1對,鼻后鱗缺如;眼分列于頭部兩側,眼間距寬;舌短,稍分叉。體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條縱走的淡灰色線;鱗片周緣淡灰色,因而呈現網狀斑紋。四肢發達,前肢5指,后肢5趾,指、趾端均有鉤爪。尾細長,末端尖銳,易斷,斷后能再生。
棲于山野草叢中,爬行迅速。分布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
石龍子種類很多,分布較廣的尚有藍尾石龍子(長江流域以南)、銅石龍子(華南、華中)等。
【性味】咸,寒,有毒。
①《本經》:"味咸,寒。"
②《別錄》:"有小毒。"
③《本經逢原》:"咸,溫,小毒。"
【功用主治】破結,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惡瘡瘰疬,臁瘡。
①《本經》:"主五癃邪結氣,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綱目》:"消水飲陰癀,滑竅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壯火,陽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藥志》:"治九子爛瘍,乳癌,肺癰,風濕,皮膚發癢及瘡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燒存性,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調敷。
【宜忌】①《本草經集注》:"惡硫黃、斑苗(蝥)、無夷。"
②《綱目》:"娠婦忌用。"
【選方】①治小兒頹:蜥蜴一枚,燒灰,末,以酒服之。(《備急方》)
②治諸瘺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膽(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湯下。(《劉涓子鬼遺方》)
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瘡,九子爛瘍及一切無名腫毒:石龍子、壁虎、千腳蟲、滾山珠、娛蚣蟲、鏵頭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藥志》)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