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的簡介】
山茱萸(學名:Cornus officinalis),山茱萸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其成熟果實為中藥,別名山萸肉、藥棗、棗皮、蜀酸棗、肉棗、薯棗、雞足、實棗、萸肉、藥棗、天木籽、山芋肉、實棗兒。
藥材名稱 山茱萸
拼音 Shān Zhū Yú
英文名 Asiatic Cornelian Cherry Fruit
別名 蜀棗(《本經》),鼠矢、雞足(《吳昔本草》),山萸肉(《小兒藥證直訣》),實棗兒(《救荒本草》),肉棗(《綱目》),棗皮(《會約醫鏡》),萸肉(《醫學衷中參西錄》),藥棗(《四川中藥志》)。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目山茱萸目Cornales
科山茱萸科Cornaceae
屬山茱萸屬Cornus
種山茱萸C.officinalis
二名法Cornusofficinalis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10~11月間果實成熟變紅后采摘,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取下果肉,再曬干或用文火烘干。宜放置陰暗干燥處,以防霉蛀變質。
原形態 落葉小喬木,高4米左右。枝皮灰棕色,小枝無毛。單葉對生;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7厘米,寬3~4.5厘米,先端窄,長銳尖形,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面近光滑,偶被極細毛,下面被白色伏毛,脈腋有黃褐色毛叢,側脈5~7對,弧形平行排列;葉柄長1厘米左右。花先葉開放,成傘形花序,簇生于小枝頂端,其下具數片芽鱗狀苞片;花小;花萼4,不顯著;花瓣4,黃色;雄蕊4;于房下位。核果長橢圓形,長1.2~1.5厘米,直徑7毫米左右,無毛,成熟后紅色;果柄長1.5~2厘米。種子長橢圓形,兩端鈍圓。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雜生于山坡灌木林中。有栽培。分布陜西、河南、山西、山東、安徽、浙江、四川等地。產浙江、河南、安徽、陜西、山西、四川等地。
性狀 肉質果皮破裂皺縮,不完整或呈扁簡狀,長約1.5厘米,寬約o.5厘米。新貨表面為紫紅色,陳久者則多為紫黑色,有光澤,基部有時可見果柄痕,頂端有一四形宿萼痕跡。質柔潤不易碎。無臭,味酸而澀苦。以無核、皮肉肥厚、色紅油潤者佳。
化學成分 含莫羅忍冬甙(morroniside)、7-0-甲基莫羅忍冬甙(7-0-methylmorroniside)、獐牙菜甙(sweroside)、番木鱉甙(Ioganin)、山茱萸鞣質1、2、3、(cornus-tannin 1,2,3)等。
炮制 山萸肉:洗凈,除去果核及雜質,曬干。酒山萸:取凈山萸肉,用黃酒拌勻,密封容器內,置水鍋中,隔水加熱,燉至酒吸盡,取出,晾干(山萸肉每100斤,用黃酒20~25斤)。蒸山萸:取凈山萸肉,置籠屜內加熱蒸黑為度,取出,曬干。
性味 酸,微溫。
①《本經》:"味酸,平。"
②《吳普本草》:"神農、黃帝、雷公、扁鵲:酸,無毒。岐伯:辛。"
③《別錄》:"微溫,無毒。"
④《藥性論》:"味咸辛,大熱。"
歸經 入肝、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厥陰、少陰經。"
②《藥品化義》:"入肝、心、腎三經。"
⑧《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禁忌 凡命門火熾,強陽不痿,素有濕熱,小便淋澀者忌服。
《本草經集注》:"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山茱萸的功效與作用】
山茱萸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治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小便頻數,肝虛寒熱,虛汗不止,心搖脈散。
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溫肝補腎,除一切風,止月經過多,治老人尿頻。
①《本經》:"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
②《雷公炮炙論》:"壯元氣,秘精。"
③《別錄》:"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皰,溫中,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利,明目,強力。"
④《藥性論》:"治腦骨痛,止月水不定,補腎氣;興陽道,添精髓,療耳鳴,除面上瘡,主能發汗,止老人尿不節。"
⑤《日華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臟,除一切風,逐一切氣,破癥結,治酒皶。"
⑥《珍珠囊》:"溫肝。"
⑦《本草求原》:"止久瀉,心虛發熱汗出。"
【山茱萸的圖片】
【山茱萸的復方】
①治五種腰痛,下焦風冷,腰腳無力:牛膝一兩(去苗),山茱萸一兩,桂心三分,上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圣惠方》)
②益元陽,補元氣,固元精,壯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紙(酒浸一日,焙干)半斤,當歸四兩,麝香一錢。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臨臥酒鹽湯下。(《扶壽精方》草還丹)
③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黃八兩,山茱萸、薯蕷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金匱要略》崔氏八味丸)
④治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刮白:熟地黃八錢,山萸肉、干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服,溫水化下三丸。(《小兒藥證直訣》地黃丸)
⑤治老人小水不節,或自遺不禁:山茱萸肉二兩,益智子一兩,人參、白才L各八錢,分作十劑,水煎服。(《方龍潭家秘》)
⑥治寒溫外感諸癥,大病差后不能自復,寒熱往來,虛汗淋漓;或但熱不寒,汗出而熱解,須臾又熱又汗,目睛上竄。勢危欲脫,或喘逆,或怔忡,或氣虛不足以息:萸肉二兩(去凈核),生龍骨一兩(搗細),生牡蠣一兩(搗細),生杭芍六錢,野臺參四錢,甘草三錢(蜜炙)。水煎服。(《醫學衷中參西錄》來復湯)
【山茱萸的藥理作用】
1.動物實驗證實山茱萸有利尿降壓作用。
2.山茱萸能能對抗組胺、氧化鋇及乙酰膽堿所引起的腸管痙攣。
3.抑菌實驗;山茱萸在體外對志賀氏痢疾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4.山茱萸對于因化學療法及放射線療法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
【山茱萸的各家論述】
1.《澠水燕談錄》:山茱萸能補骨髓者,取其核溫澀能秘精氣,精氣不泄,乃所以補骨髓。今人剝取肉用而棄其核,大非古人之意,如此皆近穿鑿,若用《本草》中主療,只當依本說。或別有主療,改用根莖者,自從別方。
2.《本經》云,止小便利,以其味酸,觀八味丸用為主藥,其性味可知矣。
3.《醫學入門》:山茱萸本澀劑也,何以能通發邪?蓋諸病皆系下部虛寒,用之補養肝腎,以益其源,則五臟安利,閉者通而利者止,非若他藥輕飄疏通之謂也。
4.《本草經疏》:山茱萸治心下邪氣寒熱,腸胃風邪、寒熱頭風、風去氣來、鼻塞、面皰者,皆肝腎二經所主,二經虛熱,故見前證。此藥溫能通行,辛能走散,酸能入肝,而斂虛熱,風邪消散,則心下腸胃寒熱自除,頭目亦清利而鼻塞面皰悉愈也。逐寒濕痹者,借其辛溫散結,行而能補也。氣溫而主補,味酸而主斂,故精氣益而陰強也。精益則五臟自安,九竅自利。又腎與膀胱為表里,膀胱虛寒,則小便不禁,耳為腎之外竅,腎虛則耳聾;肝開竅于目,肝虛則邪熱客之而目黃;二經受寒邪,則為疝瘕,二臟得補,則諸證無不瘳矣。
5.《藥品化義》:山茱萸,滋陰益血,主治目昏耳鳴,口苦舌干,面青色脫,汗出振寒,為補肝助膽良品。夫心乃肝之子,心苦散亂而喜收斂,斂則寧靜,靜則清和,以此收其渙散,治心虛氣弱,驚悸怔忡,即虛則補母之義也。腎乃肝之母,腎喜潤惡燥,司藏精氣,借此酸能收脫,斂水生津,治遺精,白濁,陽道不興,小水無節,腰膝軟弱,足酸疼,即子令母實之義也。
6.《本草新編》:人有五更泄瀉,用山茱萸二兩為末,米飯為丸,臨睡之時,一刻服盡,即用飯壓之,戒飲酒行房,三日而泄瀉自愈。蓋五更泄瀉,乃腎氣之虛,山茱萸補腎水,而性又兼澀,一物二用而成功也。推之而精滑可止也,小便可縮也,三蟲可殺也。或疑山茱萸性溫,陰虛火動者,不宜多服。夫陰虛火動,非山茱萸又何以益陰生水,止其龍雷之虛火哉。凡火動起于水虛,補其水則火自降,溫其水則火自安,倘不用山茱萸之益精溫腎,而改用黃柏、知母瀉水寒腎,吾恐水愈干而火愈燥,腎愈寒而火愈多,勢必至下敗其脾而上絕其肺,脾肺兩壞,人有生氣乎。故山茱萸正治陰虛火動之藥,不可疑其性溫而反助火也。
7.《本經逢原》:山茱萸詳能發汗,當是能斂汗之誤。以其酸收,無發越之理。仲景八味丸用之,蓋腎氣受益,則封藏有度,肝陰得養,則疏泄無虞,乙癸同源也。
8.《醫學衷中參西錄》:山茱萸,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故又通利九竅,流通血脈,治肝虛自汗,肝虛脅疼腰疼,肝虛內風萌動,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與其他酸斂之藥不同,是以《本經》謂其逐寒濕痹也。其核與肉之性相反,用時務須將核去凈。近閱醫報有言核味澀,性亦主收斂,服之恒使小便不利,椎破嘗之,果有有澀味者,其說或可信。凡人元氣之脫,皆脫在肝。故人虛極者,其肝風必先動,肝風動,即元氣欲脫之兆也。又肝與膽,臟腑相依,膽為少陽,有病主寒熱往來;肝為厥陰。虛極亦為寒熱往來,為有寒熱,故多出汗。萸肉既能斂汗。又善補肝,是以肝虛極而元氣將脫者,服之最效。愚初試出此藥之能力,以為一己之創見,及詳觀《神農本經》山茱萸原主寒熱,其所主之寒熱,即肝經虛極之寒熱往來也。《本經》: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雷公炮炙論》:壯元氣,秘精。《別錄》: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皰,溫中,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利,明目,強力。
9.《藥性論》:治腦骨痛,止月水不定,補腎氣,興陽道,添精髓,療耳鳴,除面上瘡,主能發汗,止老人尿不節。
10.《日華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臟,除一切風,逐一切氣,破癥結,治酒皶。
11.《珍珠囊》:溫肝。
12.《本草求原》:止久瀉,心虛發熱汗出。
【山茱萸的實用處方】
1.自汗、盜汗
山茱萸、防風、黃耆各9克,水煎服。
2.遺尿
山茱萸、覆盆子、茯苓各9克,附子3克,熟地12克,水煎服。
3.老人尿頻失禁
山茱萸9克,五味子6克,益智仁6克,水煎服。
4.腎精虧虛型的主要癥狀為:
耳內鳴響,晝夜不停,聲如蟬鳴,多以午后、夜間為甚,聽力逐漸下降。兼見頭昏,頭痛,目眩,腰膝酸軟,失眠多夢。舌質紅,苔薄少,脈細數。
湯藥可選用經驗方:
藥材: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生地15克、熟地、山萸肉、澤瀉、山藥、丹皮、黃精、五味子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5.補眼明目
藥方:龍眼肉、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桑椹子10克。
用法:放入碗中,加入雞腿一只,水適量,隔火燉熟服用,有補眼明目、增強視力功效。
6.治遺精健忘方
處方:人參、芡實、麥冬、生棗仁、當歸、山萸各150克,蓮須 100克、熟地 250克、山藥 200克、柏子仁去油 50克,遠志、菖蒲、五味子各 50克。
用法:研末蜜丸,制成藥丸,每日 25克,白水送下。
7.腎陰虧損型
癥狀:小便清瀝圴熱,咽干心煩,手足心熱,頭暈眼花,腰膝酸軟,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少或無苔,脈象細數。
治法:滋補腎陰。
藥方:六味地黃湯合豬苓湯加減。
藥材:熟地40克、懷山藥 20克、山萸肉20克、白茯苓 15克、澤瀉 15克、牡丹皮 15克、大豬苓 20克、飛滑石 15克、阿膠珠 15克(溶化)。
8.腦萎縮的治療─腎精不足,髓海空虛型
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神疲倦怠、腰膝酸軟,毛發焦枯,舌淡苔白,脈虛無力或沉細。治宜滋補肝腎,填精健腦。
藥方:熟地 30克、山萸肉 15克、山藥 15克、制首烏 20克、龜板15克、枸杞子10克、桑葚子 15克、遠志 15克、菖蒲 15克、懷牛膝 15克、鹿角膠 5克等水煎服。
加減方:失眠多夢者加棗仁、龍骨、牡蠣;偏癱加黃芪、全蟲、地龍;肢冷較甚加肉桂、附子。
9.腎陽虛損型─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出無力
癥狀:面色淡白,神氣怯弱,形寒肢冷,腰膝酸軟,頭暈眼花。舌質淡,舌苔白滑,脈象沉遲。
治法:溫補腎陽,化氣利尿。
方例:腎氣湯加減。
藥方:熟附子 15克 清玉桂 5克(焗服)、肉蓯蓉 15克、山萸肉 15克、白茯苓 20克、福澤瀉 15克、車前子 10克、懷牛膝 25克。
10.骨質疏松癥
中西醫學理論雖然不同,但對治療皆有不錯之效果,可以互相配合應用。常用的營養素有:維生素D、鈣片,賀爾蒙有雌性激素、抑鈣激素等。
藥方:熟地 30克、山萸肉 20克、何首烏 20克、枸杞子 20克、龜板 15克、杜仲 15克、巴戟天 15克、仙靈脾5克、山藥 15克、胡桃肉15克、準牛膝15克、鹿角膠5克等。
另亦可試用中藥方劑有:加味青娥丸、龜鹿二仙膠等。
11. 起陰湯─陰陽兩虛,心氣不足,出自《辯證錄》
治法:養心安腎,起陰壯陽。
藥方:人參10克、白術15克、巴戟天12克、黃芪15克、北五味子3克、熟地30克、肉桂3克、遠志3克、柏子仁3克、山萸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12.六味地黃湯─治療腎炎
功能:滋補肝腎,淡滲利水。主治:腎病型腎炎,發病日久,肝腎陰傷者。
辨證:癥見顴面潮紅或暗紅,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兩目干澀,口燥咽干,夜熱盜汗,或輕度腫脹,便秘溲赤,舌質稍紅或暗紅,苔薄黃或薄白,脈細數或沉滑數。
藥材:干地黃25克、牡丹皮15克、炒山藥20克、山萸肉15克、白茯苓15克、桑椹子25克、枸杞子20克、鹽澤瀉15克、女貞子20克、車前子20克、地膚子20克。
用法:上藥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二次,每次約30分鐘,總量為300毫升,分兩次服用。
方劑說明:本方以六味地黃湯加枸杞、女貞、桑椹、車前、地膚五子,故名六五地黃湯。
13.北芪山萸─固脾益陰
藥方:北黃芪 4錢、山萸肉 2錢。
用法:兩碗半水,煎取一碗,飯后溫服。如試用過三幾次身體適應得來,則每天服一次亦無所謂。但有傷風感冒,仍須暫停服用。脾虛而胃腸又有消化不良問題之人,欲求根治,用藥時間可能比較長。如果天天煲藥感到麻煩,不妨將北芪、山芪肉這兩味藥,依照上述配量,加重若干倍,煎用濃汁,藏在冰箱里,分作若干日服用,每日早、午、晚服一次,每次用三、四湯羹藥汁,調開水服用乃可。這個方法,不但對脾虛多汗之人適用,就是腎氣不足,中氣虛弱之人不妨試用。
理論:(1)北黃芪─健脾胃、旺氣血,不但功效好,體弱者的胃腸又容易適應受納。北芪對于晚上多汗,而屬于「脾弱陰虛」所引起者,有固脾止汗之效。兒童老弱亦可用之。但兒童服用,分量不宜太多,每次用10~15克足矣。
(2)山萸肉─即山茱萸,味酸而性質平和,亦有人視為近于溫性的藥物。根據中藥學記載,山茱萸為滋陰助陽、養血澀精要藥。由于其味酸,故有收斂和助消化作用,平日晚上多汗,而又有消化不良問題之人,最適合應用這味藥物。與北芪并用,甘酸和合,固睥、益陰、止汗的效力尤為顯著。
對象:(1)有人經常好食肥甘生冷之品,時日長久,脾、肺、腎這幾個臟器,難免受到傷害,身體就有可能出現諸多不適,甚而發生久經醫藥未能根治的病痛。
(2)有人經過一次大病,或動過外科手術,或婦女生孩子之后,精神體力都久久未能復元,而且病痛比以前更多,容易發生脾虛形成的諸般病癥。
(3)例如,脾虛之人,胃腸多數有消化不良問題,平日多痰,呼吸不時有喘促情狀,飲食之后,胸隔翳束不舒,手足冰冷,肢體容易疲倦,入睡后多汗,每晚往往要換一兩次內衣。調理此類由于脾虛所引起衰弱病狀,如果請醫服藥,久而未能根治者,不妨試用北芪、山萸肉這兩味藥材來調理。
14.治療胃下垂─此方主治胃下垂腎虛型
藥方:柴胡25克、香附15克、生黃耆24克、肉桂10克、山萸肉12克、肉從蓉 10克、黨參10克、甘草9克、升麻9克、炒葛根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一療程七日后停藥數日。若未痊愈則進行第二療程。
15.明目茶
功效:滋補肝腎、明目、去翳膜。
主治:常服能消減假性近視、弱視、眼睛疲勞、飛蚊癥、畏光流淚等。
藥方:山萸肉 20克、關沙苑 15克、地黃 30克、石決明15克、石菖蒲 15克、丹皮15克、金蟬花10克、蕤仁肉15克、澤瀉15克、枸杞子15克、云苓15克、淮山20克。
服法:以清水四碗煎至一碗,溫服。每日一劑,一療程七日后停藥數日。若未痊愈則進行第二療程。
16.養血消風湯─改善脫發毛病
藥方:荊芥9克、防風9克、當歸9克、何首烏9克、黃芩9克、山梔子9克、白附子9克、菟絲子 9克、茯苓皮 9克、蟬蛻 6克、熟地 15克、刺蒺藜15克、甘草6克、蜈蚣一條。
用法:以水煎,內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日一劑,一療程七日后停藥數日。若未痊愈則進行第二療程。
(1)內服藥酒:首烏 50克、黃精 50克、熟地 50克、女貞子 1兩、當歸 25克、天冬25克、山萸肉 25克、防風25克、姜活 25克、杞子30克
用法:將材料攪碎,以兩至三斤白酒浸透半個月,每日服用。
(2)外敷藥酒:新鮮側柏葉適量、全蝎適量、骨碎補適量。
用法:將以上材料,以一百毫升火酒浸透兩星期,每日涂于脫發區。
17.治療失眠
主癥:熬夜、失眠,口干舌燥、腰膝酸軟、心煩胸悶、頭暈耳鳴
藥材:知母 3錢、黃柏 3錢、山萸肉 4錢、黨參 3錢、當歸 3錢。
用法:以水煎,內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日一劑,一療程七日后停藥數日。若未痊愈則進行第二療程。
18.治療經痛、不順、經期保養
(1)玫瑰四物飲:玫瑰花、當歸、白芍、川芎、熟地各適量泡茶飲用。
(2)六味地黃湯加味:熟地 15克、山萸肉 10克、山藥 10克、茯苓 10克、澤瀉 10克、牡丹皮 10克、當歸 10克、白芍 10克、茯苓 15克、枸杞 10克,甘草 2.5克,紅棗、黑棗各三顆。
(3)八珍湯加味:熟地 15克、當歸 10克、白芍 10克、黃耆 20克、黨參 10克、茯苓 15克、白術 10克,甘草2.5克,紅棗、黑棗各三顆,用雞肉燉煮,能補益氣血,特別適合血虛者服用。
(4)首烏帝王雞:何首烏 15克、當歸 12克、熟地 20克、枸杞 10克、杜仲10克、人參 10克、白術 10克、茯苓 15克、山藥 10克,燉雞或腰子,補益肝腎,益氣養血,強壯筋骨,適合常感腰酸者食用。
(5)右歸丸加味:熟地 15克、山萸肉 15克、山藥 12克、杜仲 10克、枸杞子10克、鹿角膠 8克、當歸 10克、仙靈脾 5克、菟絲子 10克、肉桂4克、附子4克,燉煮公雞。
19.治療帕金森氏病
(1)中藥方藥:平顫方劑
藥方:何首烏15克、肉蓯蓉 10克、枸杞子10克、黃耆20克、丹參12克、白芍16克、勾藤16克、山萸肉10克、甘草4克、鹿角膠8克(烊化,沖服)等。
(2)草藥:
組成:1.55~99%(重量)刺蒺黎豆(Mucuna pruriens);2.10~35%(重量)蓽茇(Piper longum);3.5~15%(重量)姜(Zingiber officinalis),本品可用來治療和控制帕金森氏癥的發展。(摘自互聯網)
20.治療高血壓
藥方:熟附片(先煎)15克、熟地30克、澤金20克、山萸肉12克、丹皮10克、山藥20克、黃芩15克。水煎服。
用法:此方主治高血壓陰陽俱虛證。陰虛證去附片。
【山茱萸的藥方選錄】
1.肩凝癥(肩周炎):山茱萸35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病情好轉后,劑量減為10~15克,煎湯或代茶泡服。有較好的療效,一般服藥4~5劑就開始見效。
2.體虛多汗:山茱萸、黨參各15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1劑。對體虛多汗,容易患感冒者有效。
3.大汗不止,四肢發冷,脈搏微弱,體虛欲脫:山茱萸50~100克,水煎服,有較好的補虛斂汗固脫之功。如配合人參、附子同用,則效果更好。
4.腎虛眩暈:山萊英20克,枸杞子10克,女貞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劑。對老年人頗有效驗。
5.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山茱萸、補骨脂、菟絲子、金櫻子各12克,當歸9克。水煎服,每日1劑。有補腎壯腰,固精止遺之功。
6.功能性子宮出血或月經過多:山茱萸30克,白術30克,生黃芪15克,煅龍骨25克,生白芍15克,茜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有益氣攝血,固沖止血之功。
7.糖尿病:山茱萸15克,烏梅10克,五味子15克,蒼術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有生津止渴之功。
【山茱萸的傳統應用】
1、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治腎陰虛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舌燥咽痛,牙齒動搖,足跟作痛,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弱。熟地黃24g,山萸肉12g,干山藥12g,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9g。上為末,煉蜜為丸。方中山茱萸滋補肝腎,秘澀精氣。為臣藥。 2、固沖湯(《醫學衷中參西錄》)治脾氣虛弱,沖脈不固之血崩。血崩或月經過多,色淡質稀,面色恍白,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四肢乏力,舌淡,脈細弱。白術30g,生黃芪18g,龍骨24g,牡蠣24g,萸肉24g,生杭芍12g,海螵蛸12g,茜草9g,棕邊炭16g,五倍子1.5g。水煎服。方中山茱萸和白芍為伍補益肝腎,調補沖任,斂陰攝血,為臣藥。 3、左歸丸(《景岳全書》)治真陰不足證。腰酸腿軟,頭暈眼花,耳聾失眠,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舌干,舌紅少苔,脈細。大懷熟地240g,山藥、枸杞、山茱萸肉、川牛膝、菟絲子、鹿膠、龜膠各120g。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亦可水煎服。方中山茱萸養肝滋腎,澀精斂汗。為佐藥。
【山茱萸的營養知識】
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成熟果實。山茱萸主要是生長在河南的伏牛山,陜西、山西一帶。山茱萸一般清明時節開有黃色的花,“秋分”至“寒露”節氣時會生長成熟。山茱萸的食用和藥用已經有1500多年歷史了,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山茱萸果肉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至1.5厘米,寬0.5至1厘米,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頂端或有圓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柄痕。質柔軟。氣微,味酸、澀,微苦。以肉厚,柔軟,色紫紅者為佳。
山茱萸適合人群:
命門火熾,肝陽上亢,及素有濕熱,小便不利者禁服。
山茱萸食療作用:
味酸,澀,性微溫。歸肝、腎經。質潤斂降。
1.補腎益干,澀精止遺。本品酸澀收斂,有滋補肝腎、固腎澀精的作用,適用于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泄、眩暈耳鳴、月經過多等癥狀。
2.斂汗固脫。小便頻數,五更泄瀉,虛汗不止,崩中漏下,心悸怔忡。
本品甘酸溫潤,主入肝腎,既能益精,又可助陽,長于固澀下焦,為肝腎虧虛、下元不固之要藥。
山茱萸食物相克: 本品與桔梗、防風、防己相克。
山茱萸做法指導:
本品大劑量(30-60克)服用可治療大汗亡陽欲脫之證,可配人參、附子同用。
凡肝腎精血不足,癥見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酸軟,骨蒸潮熱者,可與熟地、山藥、牡丹皮等配伍;凡肺腎氣虛,衛陽不固,虛汗不止者,可與人參、黃芪、熟地、白芍、五味子等配伍。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