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花的簡介】
柿花為柿科植物柿的果實經加工而成的餅狀食品,有白柿、烏柿兩種。《綱目》:"白柿,甘,平,澀,無毒;烏柿,甘,溫,無毒。" 功用主治:潤肺,澀腸,止血。治吐血,咯血,血淋,腸風,痔漏,痢疾。
藥材名稱 柿花
拼音 Shì Huā
界植物界
科柿科
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藥材基源:為柿科植物柿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儲藏:4-5月花落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或研成粉。
原形態 落葉大喬木,高達14m。樹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長方塊狀開裂;枝開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8-20mm;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倒卵形或近圓形,長5-18cm,寬2.8-9c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主脈生柔毛,下面淡綠色,有短柔毛,沿脈密被褐色絨毛。花雜性,雄花成聚傘花序,雌花單生葉腋;總花梗長約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狀,4裂,內面有毛;花冠黃白色,鐘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兩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離。漿果形狀種種,多為卵圓球形,直徑3.5-8cm,橙黃色或鮮黃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種子褐色,橢圓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多為栽培種。分布于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性味 甘;性平。
歸經 脾;肺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研末搽。
【柿花的功效與作用】
柿花降逆和胃;解毒收斂。主嘔吐;吞酸;痘瘡。
①《別錄》:"火柿主煞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
②陶弘景:"烏柿,火熏者斷下,又療狗嚙瘡。"
③《本草拾遺》:"日干者溫補,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藥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許立止。"
④《日華子本草》:"潤聲喉,殺蟲。"
⑤《嘉佑本草》:"厚腸胃,澀中,健脾胃氣,消宿血。"
⑥《日用本草》:"澀腸止瀉,殺小蟲,潤喉音。治小兒秋深下痢。"
⑦《綱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腸澼,痔漏下血。"
⑧《本草通玄》:"止胃熱口干,潤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柿花的圖片】
【柿花的復方】
①治痰嗽帶血:青州大柿餅,飯上蒸熟,批開,每用一枚,摻真青黛一錢。臥時食之,薄荷湯下。(《丹溪纂要》)
②治咳嗽吐痰:干柿燒灰存性,蜜丸,滾水下。(《滇南本草》)
③治吐血、咯血、嗽血、咳血,及小便淋血、腸風瀉血、痔熱流血等證:柿餅一斤(青州出者,去蒂核),枇杷葉(刷去毛)、白果肉(去衣)、懷熟地各四兩,生姜皮一兩(炒焦黑),百部五兩,天門冬、麥門冬(俱去心)各六兩。用水五十碗,熬至十碗,濾出渣,再如法煎,共三次,取汁共三十碗,總和一處,入砂鍋內,慢火熬至五碗,加煉蜜六兩,收貯凈磁瓶內。每早、午、晚各服十馀茶匙,白湯調服。(《本草匯言》)
④治熱淋澀痛:干柿、燈心等分。水煎日飲。(《綱目》)
⑤治小便血淋:白柿、烏豆鹽花煎湯,入墨汁服之。(《經驗方》)
⑥治血淋:干柿,燒灰存性,為末。米飲調服。(《世醫得效方》柿焚散)
⑦治腸風下血:棉花核(炒黑,去殼)三兩,側柏葉(炒黑)四兩,槐米(炒)一兩。柿餅蒸爛搗丸,清晨滾湯下四、五錢。(《絳囊撮要》柿餅丸)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