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綿的簡介】
絲綿是一種蠶絲制成的綿絮、被用材料,是用繭表面的亂絲加工而成。可分為廣義絲綿和狹義絲綿,狹義的絲綿僅指天然蠶絲棉。廣義的絲綿指絲綿狀織物,如噴膠綿、中空綿、混合絲綿、仿絲綿、七孔綿等類泛稱。古人在衣服里面充以絲綿,作為御寒之衣,或者做成蠶絲被。
絲綿制作是漢族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余杭絲綿制作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到了唐代,浙江絲綿被列為貢賦;從宋代起,浙江上調的絲綿占全國上調的三分之二以上。據清《嘉慶余杭縣志》記載,余杭獅子池"以其水繅絲(含制綿)最白,且質重云。" 2007年,余杭清水絲綿制作技藝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位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區塘棲鎮塘北村。 市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還有余杭區余杭鎮、運河鎮。 2009年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的重要代表性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藥材名稱 絲綿
拼音 si mian
異名 綿(《本草拾遺》),蠶綿(《醫林纂要》)。 來源為用蠶繭下腳經精煉、扯松的制成品。
用法與用量 內服:燒存性入散劑,0.5~1錢。外用:燒存性研末撒或調敷。
歷史
絲綿最早是用來制作冬衣,古代漢人夏季服葛麻紗羅、馬王堆印花敷彩黃紗綿袍冬季以絲綿充絮。如果是冬天,袍內應絮綿。顏師古注:"漬繭擘之,精者為綿,粗者為絮。今則謂新者為綿,故者為絮。"簡單地說,就是以下腳繭和繭表面的亂絲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絮狀物,好一點的稱為綿,次一等的稱為絮。
西漢絲織業已很發達。織物生產中,一般以上等蠶繭用于紡織,以次等蠶繭制作絲綿。戰國兩漢出土文物有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小菱形紋錦面綿袍、羅地"信期繡"絲綿袍、朱紅菱紋羅曲裾式絲綿袍、西漢印花敷彩紗絲綿袍、絹地"長壽繡"絲綿袍、素絲綿袍等等。南北朝時,揚州"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唐人冬季穿綿袍,加綿十兩。襖子是冬衣,比袍略短,加綿八兩。綿袴,也稱復袴,加綿六兩。這是冬裝。唐人所說的"綿衣""綿袍"都指絲綿。白居易《新制布裘》詩:"桂布白似雪,吳綿軟如云。布重綿且厚,為裘有余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得瑟他新做的綿袍,外面用的是潔白的桂布,里面絮吳地產的絲綿,非常暖和,即使是嚴冬臘月,也溫暖如春。
【絲綿的功效與作用】
絲綿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痔瘡,外傷出血,聤耳,凍瘡。
①《本草拾遺》:"新綿一兩,燒為黑末,酒下,主五痔。""衣中故綿絮主卒下血及驚(金)瘡出血不止,取一握,煮汁溫服之。"
②《綱目》:"綿灰主吐血,衄血,下血,崩中,赤白帶下,疳瘡,臍瘡,聤耳。"
③《醫林纂要》:"燒灰存性敷凍瘡,補龜裂。"
【絲綿的圖片】
【絲綿的選方】
①治吐血,衄血:好綿燒灰,打面糊。入清酒調服之。(《普濟方》)
②治肺損吐血:新綿(燒灰,研)、黃明膠(炙燥,搗末)。上二味等分,研勻。每服一錢匕,臨臥糯米飲調下。(《圣濟總錄》綿膠散)
③治吐血、咯血:新綿一兩(燒灰),黃明膠(炙令燥)、黃柏(去粗皮,蜜炙,為末)各一兩.上三味細研。每服一錢匕,地黃汁、糯米飯相和調下,食后臨臥服。(《圣濟總錄》綿灰散)
④治血崩不止:好綿、婦人頭發(共燒存性)、百草霜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或加棕灰。(《綱目》)
⑤治聤耳,膿血出不止:故綿燒灰為末,綿裹納耳中。(《圣惠方》)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