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學名: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又名孩兒參、童參。已被衛生部確定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體潤性和、補氣生津。太子參為石竹科太子參屬(Pseudostellaria)植物,該屬全世界約有10種,分布于亞洲東部,我國有10種,主要分布于青藏高、中南、華東、華北、東北等地區。太子參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的環境,怕高溫,藥材主產于福建、貴州、江蘇、山東、安徽等。
中文名 太子參
分布區域 遼寧、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全國各地都有栽培。
門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屬 孩兒參屬 Pseudostellaria
別稱 異葉假繁縷、孩兒參
拉丁學名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界 植物界
綱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科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種 孩兒參 P. heterophylla
二名法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溫。
①《本草再新》:“味甘,性溫,無毒。”
②《飲片新參》:“甘潤,微苦平。”
太子參
③《中藥志》:“甘苦,微寒。”
入肺、脾經
《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功效分類】補虛藥,補氣藥。
【功效主治】補益脾肺,益氣生津。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怔忡,水腫,消渴,精神疲乏。
1.用于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2.用于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克。
【用藥忌宜】表實邪盛者不宜用。
太子參的功效
太子參能治療病后體虛等病癥:將太子參和其他中藥一起煎煮茶,對于病后體虛者,能強身健體,促進病情恢復。
能治療因脾虛而造成的大便稀的病癥:太子參與一些藥物配伍,不僅能健脾,治療大便稀的情況,而且還能增強人的食欲。
能治療糖尿病:通過服用太子參等中草藥,能控制血糖,幫助血糖保持平穩,
能治療神經衰弱:太子參對睡眠不佳,精神倦怠的人,能促進睡眠,而且還能改善神經衰弱等癥狀
太子參對肺熱引起的咳嗽、心慌、水腫、口干舌燥等病癥,也有一定的防治功效。特別是對小孩,能增強孩子的體質,促進小兒的生長發育,體質較差的孩子可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選用太子參來食用。
【用藥配伍】
太子參
1.配麥冬,補肺并潤肺養陰,用治肺陰虧虛的肺虛咳嗽最宜。
2.配黃芪,補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勞倦乏力為效。
3.配白術,共奏補脾肺之功。同治虛勞,勞倦乏力者。
太子參又叫孩兒參、童參。光聽這些名字,就連不少天天在處方中與這味藥材打交道的醫生都會想當然地認為那肯定是對幼小人參的稱謂。在古代,的確有不少醫書把“人參之細小者”稱做太子參。可在近百年來,人們發現了一種具有某些功效類似的人參,但又遠遜人參的石竹科植物。太子參的名號于是便“舊瓶裝新酒”,讓給了這種新興的藥材。石竹科的太子參又名異葉假繁縷,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纖細,葉對生,夏季開白色的花,地下生有紡錘形的塊根,主產于中國江蘇、安徽、山東等省,生長在山間林下松軟肥沃的土壤中。
太子參性平、味甘、微苦,有補氣生津的作用,在中醫臨床上使用非常廣泛。一般素有口干、煩躁、心悸、失眠、乏力、食少、手足心熱等氣陰兩虛癥狀的病人均可使用,它既可與其他藥物配伍,又能單味煎水溫服,常用劑量為10~30克,可根據病情適量加減。那些久病、體弱之人脾胃被傷,出現飲食減少、乏力、自汗等癥狀時,可用其配伍山藥、扁豆、谷芽等有健脾、消食作用的藥物,或取太子參15克、蓮子20克,加水上鍋煮至蓮肉爛熟為度,食蓮肉,喝湯;發熱疾病的恢復期出現氣陰兩傷癥狀,如口干舌燥、煩躁、氣短乏力等,可用太子參與生地、知母、麥冬、竹葉等同用;秋季或暖冬,肺臟極易受到溫燥邪氣的傷害,起病多出現發熱、口鼻干燥、口渴、干咳、氣短、少痰等癥狀,可用太子參與沙參、麥冬、百合、貝母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藥同用。
與同樣具有補氣生津作用的人參、黨參、西洋參相比,太子參滋補的藥力要差得很遠,但它也有長處,就是藥性十分平穩,適合慢性病人長期大量服用,且副作用也比上述參種小得多,因此深受那些體虛而經受不住滋養藥物峻補人的歡迎。譬如脾胃虛弱之人初用補劑,服用其他參種恐藥力過猛,改用太子參則大可放心;又如虛證患者夏季服用補藥,恐天氣炎熱夾雜藥力引動內火,而太子參清補扶正,則不會有此弊害;氣陰不足而又血壓偏高之人使用太子參不僅可以改善癥狀,而且沒有人參升高血壓的毛病;壯年患者服用太子參不用擔心引發上火;小患者服用太子參沒有引發早熟之嫌。太子參堪稱難得的清補佳品。
藥方選錄
太子參
1.病后氣血虧虛,神疲乏力:太子參15克,黃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有一定效果。
2.脾虛便溏,飲食減少:太子參12克,白術、茯苓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較好療效。
3.神經衰弱(神經癥)、失眠:太子參15克,當歸、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4.糖尿病:太子參、葛根、天花粉各15克,生雞內金 10克,古瓦(打碎)150克(房上陳舊的老瓦、年代越久越好)。先煎古瓦1小時,取其水煎液,再合其他藥同煎。有較好療效。
5.盜汗(睡覺汗出,醒后汗止):太子參24克,浮小麥30克,大棗5枚。水煎服。
6.病后虛熱,津傷口干:太子參、生地、白芍、玉竹各9克。水煎服。有清熱生津止渴之效。
臨床應用
1.(《陜西中草藥》)治自汗。太子參9克,浮小麥15克 。水煎服。
2.(《天目山藥用植物志》)主治勞力損傷,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脈細弱。取太子參15-18克,放入碗中,加黃酒、紅塘適量,隔水蒸汁。每天3次,口服,每天1劑。
3.清中消痞湯(名醫李壽山之方)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癥見胃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饑不欲食,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脈細或數等。太子參15克,麥門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梔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后文火20分鐘。煎好后兩煎混勻,總量以200毫升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后兩小時溫服。視病情連服3劑或6劑停藥一天。俟病情穩定或治愈后停藥,服藥過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藥物。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需堅持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 方中太子參、甘草補中益氣,以助脾胃之氣陰。
古籍考證
1.《本草從新》:大補元氣。
2.《本草再新》: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
3.《飲片新參》: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
4.《江蘇植藥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經衰弱。
5.《中藥志》: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
6.《陜西中草藥》: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體虛,肺虛咳嗽,脾虛腹瀉,小兒虛汗,心悸,口干,不思飲食。
醫書記載
《本草從新》:清。吳儀洛撰
《飲片新參》:王一仁上海千頃堂書局印行
《中藥志》: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編著
《陜西中草藥》:陜西省革命委員會衛生局出版
《食療本草》:唐。孟詵(612—713) 所撰
太子參
《本草綱目》:明代。李時珍著
《本經逢原》:公元1695年,清康熙帝34年。張璐編著
《本草匯言》:倪朱漠編。公元1624年
《本草新編》:清。陳士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