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冬
【天門冬的簡介】
天門冬,(拉丁學名: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別名:三百棒,武竹,絲冬,老虎尾巴根,天冬草,明天冬。天門冬根部紡錘狀,葉狀枝一般每3枚成簇,淡綠色腋生花朵,漿果熟時紅色,為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分布于中國華東、中南、河北、河南、陜西、山西、甘肅、四川、臺灣、貴州等省區。多生長于山野林緣陰濕地、丘陵地灌木叢中或山坡草叢。一般在秋、冬季采挖,洗凈,除去須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凈,曬干備用。另外天門冬的塊根是常用的中藥,因此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中文學名 天門冬
拉丁學名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
界 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百合目
亞 目百合亞目
科百合科
族天門冬族
屬天門冬屬
亞 屬天門冬亞屬
種天門冬
分布區域 中國、朝鮮、日本、老撾和越南 組原始天門冬組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塊根。秋、冬采挖,但以冬季采者質量較好。挖出后洗凈泥土,除去須根,按大小分開,入沸水中煮或蒸至外皮易剝落時為度。撈出浸入清水中,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微火烘干或用硫黃熏后再烘干。
原形態天門冬,又名:顛勒(《本經》),萬歲藤、婆羅樹(《救荒本草》),天棘(《綱目》),白羅杉(《植物名實圖考》),多兒母、八百崽、絲冬。
攀援狀多年生草本。塊根肉質,簇生,長橢圓形或紡錘形,長4~10厘米,灰黃色。莖細,長可達2米,有縱槽紋。葉狀枝2~3枚束生葉腋,線形,扁平,長1~2.5(~3)厘米,寬1毫米左右,稍彎曲,先端銳尖。葉退化為鱗片,主莖上的鱗狀葉常變為下彎的短刺?;?~3朵簇生葉腋,黃白色或白色,下垂;花被6,排成2輪,長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約2毫米;雄蕊6,花藥呈丁字形;雌蕊1,子房3室,柱頭3歧。漿果球形,徑約6毫米,熟時紅色?;ㄆ?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亦栽培于庭園。分布我國中部、西北、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主產貴州、四川、廣西。此外,浙江、云南、陜西、甘肅、安徽、湖北、河南、江西等地亦產。以貴州產量最大,品質亦佳。
性狀干燥的塊根呈長圓紡錘形,中部肥滿,兩端漸細而鈍,長6~20厘米,中部直徑0.5~2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淺黃棕色,呈油潤半透明狀,有時有細縱紋或縱溝,偶有未除凈的黃棕色外皮。干透者質堅硬而脆,未干透者質柔軟,有粘性,斷面蠟質樣,黃白色,半透明,中間有不透明白心。臭微,味甘微苦。以肥滿、致密、黃白色、半透明者為佳。條瘦長、色黃褐、不明亮者質次。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
體外試驗(美藍法及瓦氏呼吸器測定),天門冬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細胞型白血病及急性單核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脫氫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呼吸。
炮制揀去雜質,水洗凈J悶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段,干燥。
【天門冬的功效與作用】
天門冬的功效
性味甘苦,寒。
①《本經》:"味苦,平。"
?、凇秳e錄》:"甘,大寒,無毒。"
?、邸兜崮媳静荨罚?quot;性寒,味甘微苦。"
歸經入肺、腎經。
?、佟稖罕静荨罚?quot;入手太陰、足少陰經。"
?、凇侗静萁浗狻罚?quot;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
天門冬的作用
滋陰潤燥;清肺降火。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熱病傷陰;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搗爛絞汁涂。
注意虛寒泄瀉及風寒咳嗽者禁服。《本草正》:虛寒假熱,脾腎溏泄最忌。
【天門冬的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天門冬,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
2.《本草蒙筌》:天、麥門冬,并入手太陰經,而能祛煩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實亦有偏勝也。麥門冬兼行手少陰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賊邪,故止咳立效;天門冬復走足少陰腎,屢屢滋腎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氣,故消痰殊功。蓋痰系津液凝成,腎司津液者也,燥盛則凝,潤多則化,天門冬潤劑,且復走腎經,津液縱凝,亦能化解。麥門冬雖藥劑滋潤則一,奈經絡兼行相殊,故上而止咳不勝于麥門冬,下而消痰必讓于天門冬爾。先哲亦曰,痰之標在脾,痰之本在腎。又曰,半夏惟能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以是觀之,則天門冬惟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標,非但與麥門冬殊,亦與半夏異也。
3.《本草匯言》:天門冬,潤燥滋陰,降火清肺之藥也。統理肺腎火燥為病,如肺熱葉焦,發為痿癰,吐血咳嗽,煩渴傳為腎消,骨蒸熱勞諸證,在所必需者也。前人有謂除偏痹、強骨髓者,因肺熱成痿,腎熱髓枯,筋槁不榮而成偏痹者也。天門冬陰潤寒補,使燥者潤,熱者清,則骨髓堅強,偏痹可利矣。然必以元虛熱勝者宜之。
4.《長沙藥解》:天冬清金化水,止渴生津,消咽喉腫痛,除咳吐膿血?!秱仿辄S升麻湯用之,治厥陰傷寒,大下之后,咽喉不利,吐膿血、泄瀉不止者,以其清火逆而利咽喉,療肺癰而排膿血也。天冬潤澤寒涼,清金化水之力,十倍麥冬,土燥水枯者甚為相宜。陽明傷寒之家,燥土賊水,腸胃焦涸;瘟疫斑疹之家,營熱內郁,臟腑燔蒸;凡此閉澀不開,必用承氣,方其燥結未甚,以之清金泄熱,滋水滑腸,本元莫損,勝服大黃。又或瘡瘍熱盛,大便秘塞,重劑酒煎,熱飲亦良。其性寒滑濕濡,最敗脾胃而泄大腸,陽虧陰旺,土濕便滑者宜切忌之。其有水虧宜餌者,亦必制以滲利之味,防其助濕。
5.《本草正義》:天門冬肥厚多脂,《本經》雖曰苦平,其實甚甘,氣薄味厚,純以柔潤養液為功,《本經》主暴風,蓋指液枯內動之風而言,滋潤益陰,則風陽自息,此即治風先治血之義。痹亦血不養筋之病,正與風燥相因而至,故治風者亦能治痹,非以祛外來之風痹。惟濕為陰寒之邪,痹病固亦有因于濕者,然必無甘寒陰藥,可治濕痹之理,蓋傳寫者誤衍之,天冬柔潤,豈可以療陰霾之濕邪痹著?《本經》又曰強骨髓,則固益液滋陰之正旨,三蟲伏尸,即血枯液燥之勞瘵,甘寒清潤,原以滋燥澤枯,是以治之。《別錄》謂保定肺氣,則以肺熱葉焦、燥金受灼而言,甘寒潤燥,本是補肺正將。去寒熱,亦陰液耗之乍寒乍熱,非外感邪甚之寒熱可知。養肌膚,益氣力,皆陰液充足之義。利小便者,肺金肅降,而水道之上源自清,亦津液霶霈,而膀胱之氣化自旺,固非為濕熱互阻之水道不利言也。而結之以冷而能補一句,則可知天冬偏于寒冷,惟燥火熾盛,灼爍陰液者宜之,而陽氣式微者,即有不勝其任之意。此《別錄》所以有大寒二字,而六朝以來諸家《本草》,固無一非以治燥火之癥也。甄權謂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則以肺金枯燥,氣促不舒而言,故宜此甘寒柔潤以滋養之,則氣逆可平,喘息可定,即《名醫別錄》保定肺氣之意。張潔古亦謂治血熱侵肺,上氣喘促,皆為虛癥一邊著想,而濁痰窒塞之喘促咳逆,必非其治。甄權又謂治肺痿、生癰、吐膿,除熱,則痿即肺熱葉焦,甘寒潤之宜也,而癰則痰火俱盛,咯吐膿血,只可苦寒清泄,斷不宜此柔潤多脂之藥,一虛一實,大有徑庭,連類及之,不無誤會,而潔古因此遂有苦以泄滯血一語,實與此藥性情不符,不可不辨。唯在肺癰欲愈,膿痰已減之時,濁垢既去,正氣已傷,余焰尚盛,則天冬大寒,能泄余熱,味清而不甚膩厚,庶幾近之。此病情有始傳末傳之分,邪勢有輕重緩急之辨,必不可渾而言之,漫無區別。王海藏謂治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是即肺熱成萎,陰虛多火之侯,孫真人亦謂陽事不起,宜常服之,正以陰精消爍,廢而不用,故宜益陰以滋其燥。
6.《本經》: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
7.《別錄》: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
8.《藥性論》: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療肺痿生癰吐膿,治濕疥,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
9.《千金方》:治虛勞絕傷,老年衰損贏瘦,偏枯不隨,風濕不仁,冷痹,心腹積聚,惡瘡,癰疽腫癩,亦治陰痿、耳聾、目暗。
10.《日華子本草》:鎮心,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補五勞七傷,治肺氣并嗽,消痰、風痹熱毒、游風、煩悶吐血。
11.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痿蹶嗜臥,足下熱痛。
12.《本草蒙筌》:能除熱淋,止血溢妄行,潤糞燥秘結。
13.《綱目》:潤燥滋陰,清金降火。
14.《植物名實圖考》:拔疔毒。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