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仙的簡介】
威靈仙(學名: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是毛茛科,鐵線蓮屬多年生木質藤本。莖、小枝近無毛或疏生短柔毛。一回羽狀復葉;小葉片紙質,卵形至卵狀披針形,或為線狀披針形、卵圓形,頂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圓形、寬楔形至淺心形,圓錐狀聚傘花序,多花,萼片白色,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瘦果扁,卵形至寬橢圓形,6月至9月開花,8月至11月結果。
分布于中國云南南部、貴州、四川、陜西南部、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福建、臺灣、江西、浙江、江蘇南部、安徽淮河以南。越南也有分布。生山坡、山谷灌叢中或溝邊、路旁草叢中。
該種根及莖入藥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消骨梗之功效。在現代臨床實踐中其新的用途不斷的被發現,如治療膽結石,跟骨骨刺、足跟痛、食管癌等。但用藥中須注意的是,氣血虧虛及孕婦慎服。
中文學名 威靈仙
拉丁學名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
別 稱 鐵腳威靈仙、鐵角威靈仙、鐵腳靈仙、鐵腳鐵線蓮、鐵耙頭等
界 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毛茛目
科毛茛科
亞 科毛茛亞科
族銀蓮花族
屬鐵線蓮屬
種 威靈仙
拼音Wēi Línɡ Xiān
別名能消(《開寶本草》),葳靈仙(《蘇沈良方》),葳苓仙(《珍珠囊》),鐵腳威靈仙(《綱目》),靈仙(《藥品化義》),黑腳威靈仙(《生草藥性備要》),九草階、風車(《現代實用中藥》),鮮須苗(《南京民間藥草》),黑骨頭、黑木通(《貴州民間方藥集》),鐵桿威靈仙(《藥材資料匯編》),鐵搧帚(《浙江中藥手冊》),七寸風(《廣西中獸醫藥植》),鐵腳靈仙、牛閑草、牛桿草(《江蘇植藥志》),老虎須、辣椒藤(《陸川本草》),鐵靈仙(《河北藥材》),靈仙藤、黑靈仙(《四川中藥志》),黑須公、芝查藤根(《廣東中藥》
出處侯寧極《藥譜》
來源為毛莨科植物威靈仙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莖葉、須根及泥土,曬干。
原形態攀援性灌木,高4~10米。根多數叢生,細長,外皮黑褐。莖干后黑色,具明顯條紋,幼時被白色細柔毛,老時脫落。葉對生,羽狀復葉,小葉通常5片,罕為3片,小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7厘米,寬1.5~3.6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廣楔形,罕有淺心形者,全緣,上面沿葉脈有細毛,下面光滑,主脈3條。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12~18厘米;苞片葉狀;萼片4,有時5片,花瓣狀,長圓狀倒卵形,白色,頂端常有小尖頭突出,外側被白色柔毛,內側光滑無毛;雄蕊多數,不等長,花絲扁平;雌蕊4~6,心皮分離,子房及花柱上密生白色毛。瘦果扁平狀卵形,略生細短毛,花柱宿存,延長呈白色羽毛狀。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田埂及路旁。分布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主產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山東、四川、廣東、福建等地亦產。
性狀根莖呈不規則塊狀,黃褐色,上端殘留木質莖基,下側叢生多數細根。根細長圓柱形,長約8~16厘米,直徑約1~4毫米,略彎曲,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有細縱紋。質堅脆易折斷,皮部與木部易脫離,斷面平坦,類圓形,皮部灰黃色,木部黃白色。根莖質較堅韌,斷面不平坦,纖維性。氣微弱。味微苦。以條勻,皮黑、肉白、堅實者為佳。
【威靈仙的藥理作用】
①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狹葉鐵線蓮(即山蓼)50%浸劑(1毫升/公斤)可使麻醉犬的血壓下降,腎容積縮小,其煎劑藥效僅及浸劑之半。對離體蟾蜍心臟有先抑制后興奮的作用,其浸劑的藥效似比煎劑約大3~5倍。其降壓作用可能與對心臟的抑制有關。
②對平滑肌的影響
狹葉鐵線蓮煎劑對小鼠離體腸管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可能是對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對大鼠及家兔的離體腸管亦有相似作用;對小鼠離體子宮作用不明顯。
③抗利尿作用
狹葉鐵線蓮制劑對小鼠、大鼠、豚鼠有顯著的抗利尿作用。這種作用,浸劑與煎劑大致相等;50%煎劑0.2毫升約相當于腦垂體后葉素0.1單位的抗利尿效果,且其作用時間似比腦垂體后葉素為長,此種作用也可能與血壓下降、腎血管收縮有關。
④降血糖作用
威靈仙浸劑對正常大鼠有顯著增強葡萄糖同化的作用(即給予大鼠以大量葡萄糖后,尿糖試驗仍為陰性),故可能有降血糖作用。
⑤其他作用
威靈仙(品種未鑒定)煎劑0.025克/10克(1/8的最小致死量)腹腔注射能輕度提高小鼠痛閥(熱板法),故可能有鎮痛效能。1:3水浸劑在試管內對皮膚真菌有些抑制作用。華中威靈仙(白花藤,品種未鑒定)中提得的白花素(白頭翁腦)有抑菌作用。另一種威靈仙的水提取物中也有原白頭翁素,可能是抗菌成分。
炮制威靈仙:揀凈雜質,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段,曬干。酒靈仙:取威靈仙段,用黃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涼。(每威靈仙100斤,用黃酒12~15斤)
【威靈仙的功效與作用】
威靈仙的功效
性味辛咸,溫,有毒。
①《開寶本草》:"味苦,溫,無毒。"
②《珍珠囊》:"甘。"
③《綱目》:"味微辛咸。"
④《本經逢原》:"苦辛,溫,小毒。"
歸經入膀胱經。
①《本草經疏》:"入足太陽經。"
②《本草求真》:"專入膀胱,兼入腸、胃等經。"
③《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威靈仙的作用
祛風濕,通經絡,消痰涎,散癖積。治痛風、頑痹、腰膝冷痛,腳氣,瘧疾,癥瘕積聚,破傷風,扁桃體炎,諸骨鯁咽。
(1)祛風濕止痛:用于風濕痛。其性善行,能通行十二經絡,故對全身游走性風濕痛尤為適宜。
(2)消魚骨:用本品30克(加醋)煎湯緩咽,治魚骨哽喉。用于諸骨鯁咽。可用本品煎湯,緩緩咽下,一般可使骨鯁消失。亦可和入米醋、砂糖服。此外本品能消痰水,可用于噎膈、痞積。
①《唐本草》:"腰、腎、腳膝、積聚、腸內諸冷病,積年不瘥,服之效。"
②《開寶本草》:"主諸風,宣通五藏,去腹內冷滯,心隔痰水久積,癥瘕痃癬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及療折傷。"
③《本草衍義》:"治腸風。"
④《本草衍義補遺》:"痛在上者(’上者’一作’上下者’)服之。"
【威靈仙的的圖片】
【威靈仙的各家論述】
①《海上集驗方》:"威靈仙,去眾風,通十二經脈,疏宣五臟冷膿宿水變病,微利不渴。人服此,四肢輕健,手足溫暖,并得清涼。"
②《綱目》:"威靈仙,氣溫,味微辛咸。辛泄氣,咸泄水,故風濕痰飲之病,氣壯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損真氣,氣弱者亦不可服之。"
③《本草經疏》:"威靈仙,主諸風,而為風藥之宜導善走者也。腹內冷滯,多由于寒濕,心膈痰水,乃飲停于上、中二焦也,風能勝濕。濕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膿惡水,靡不由濕所成,腰膝冷疼,亦緣濕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風除濕,病隨去矣。其曰久積癥瘕、痃癖、氣塊及折傷。則病于血分者多,氣分者少,而又未必皆由于濕,施之恐亦無當,取節焉可也。"
④《藥品化義》:"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主治風、濕、痰、壅滯經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風勝者,患在上,濕勝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為血熱,血熱為本,而痰則為標矣,以此疏通經絡,則血滯痰阻,無不立豁。若中風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藥宣行氣道。酒拌,治兩臀痛。因其力猛,亦能軟骨,以此同芎、歸、龜甲、血余,治臨產交骨不開,驗如影響。"
⑤《本草正義》:"威靈仙,以走竄消克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味有微辛,故亦謂祛風,然惟風寒濕三氣之留凝隧絡,關節不利諸病,尚為合宜,而性頗銳利,命名之義,可想而知,乃唐人著《威靈仙傳》竟謂治中風不語,手足不遂,口眼歪斜云云,則人有誤會矣。"
【威靈仙的臨床應用】
①治療腮腺炎
取鮮威靈仙根洗凈、切細、搗爛,每用1斤加米醋半斤,浸于玻璃瓶內,蓋緊勿令泄氣。3日后取出醋浸液,用棉簽蘸涂患處,每2~3小時涂抹1次。治療32例,除4例效果不明外,均于1~3天內癥狀消失。
②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將威靈仙根烘干研成細粉,每次取3錢與雞蛋1個攪勻,用菜油或麻油煎后服用。每天3次,連服3天。忌牛肉,豬肉及酸辣。曾治療15例,14例治愈。
③治療絲蟲病
鮮威靈仙根1斤切碎,加水煎煮半小時后取汁,再和入紅糖1斤,白酒2兩煎熬片刻。總藥量在5天內分10次服完,每日早晚各1次,小兒用量酌減。33例普查陽性病人,治療后經1~2次復查,微絲蚴陰轉者27例。據觀察,療效與藥量,療程有關。用藥量不足1斤者,療效較差;用二個療程的有效率高于一個療程。服藥后未見嚴重反應,僅少數患者胃部有燒灼感,惡心,體溫輕度升高等。
④治療關節炎
取威靈仙1斤切碎,和入白酒3斤,放入鍋內隔水燉半小時取出,過濾后備用。每次10~20毫升,日服3~4次。治療15例,對改善癥狀有一定效果。
⑤治療麥粒腫、結膜炎等
先取2.5x2.5厘米的膠布一塊,中央剪一小孔(如黃豆大),貼于患眼對側內關穴上(雙眼患病則敷雙側),然后取威靈仙鮮葉搗爛,搓成小團,如黃豆大,置于小孔內,再覆蓋一層膠布固定,并以拇指在敷藥穴位上輕按半分鐘,以加強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一般約40分鐘左右,局部有輕度辣感,即可將膠布和藥去掉;經1天左右局部起一小水泡,須加以保護,以防感染。治療麥粒腫12例,結膜炎6例,外傷性角膜潰瘍1例,平均3天見效。
⑥治療扁桃體炎
取鮮威靈仙全草(或單用莖、葉)2兩(干品減半),洗凈煎湯服或當茶飲,每日1劑。觀察247例,有效率達90%。或用鮮威靈仙葉搗爛絞汁,以棉條浸透塞鼻,對咽喉炎、扁桃體炎、急性會厭炎及諸骨鯁喉,均有效果。用法:將消毒棉花捻成4~5厘米的長條,一端浸藥汁塞入鼻孔(左痛塞左,右痛塞右),達上鼻道。約4~6分鐘,患者即流淚、打噴嚏,至30分鐘左右,癥狀即可顯著減輕。如未愈,須隔4~6小時再重復治療。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