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的簡介】
皂角刺,又稱皂角針,為豆科落葉喬木植物皂莢樹的棘刺。中醫臨床用于癰疽腫毒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一般表現為膿未成者可消,膿已成者可使之速潰。現代抗癌藥理研究表明,皂角刺具有抗癌抑癌活性。
中文學名 皂角刺
界 植物界
綱 雙子葉植物綱
別名 皂莢刺、皂刺、天丁、皂角針、皂針
門 被子植物門
科 豆科
【皂角刺的功效與作用】
皂角刺的功效
性味 辛,溫。
《綱目》:"辛,溫,無毒。"
《醫林纂要》:"辛咸,溫。"
《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有小毒。"
皂角刺的作用
皂角刺有消腫排膿、消毒透膿、搜風、殺蟲的功效,皂角刺別名:皂莢刺、皂刺、天丁、皂角針、皂針,皂角刺為豆科植物皂莢的棘刺,皂角刺主治癰疽腫毒、瘡疹頑癬、產后缺乳、胎衣不下、癘風。
《本草圖經》:"米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敷瘡癬。"
楊士瀛:"能引諸藥上行,治上焦病。"
《本草衍義補遺》:"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
《綱目》:"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胞衣不下,殺蟲。"
《本草崇原》:"去風化痰,敗毒攻毒。定小兒驚風發搐,攻痘瘡起發,化毒成漿。"
《四川中藥志》:"治風熱瘡疹,并能通乳。"
《藥材學》:"治扁桃體炎。"
消腫排膿
皂角味辛溫咸,有消腫拔毒。排膿之功。《本草匯言》:“皂莢刺,拔毒祛風,”凡癰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將破者,能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于瘍毒藥中為第一要劑,又泄血中風熱風毒,故而風藥中亦推此藥為開導前鋒也。”
搜風拔毒
本品辛成,溫。辛能散,能行血行氣,成能軟堅散結,溫能搜風,活血祛瘀。托里排脹,常用于厲癰,癬瘡等證。
皂角刺的副作用
皂莢有一定的負作用,因為皂角含有皂甙,如果服用劑量過大,胃腸黏膜有損傷的人服用后, 會產生毒性;特別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 先痙攣, 后麻痹, 最后因呼吸中樞麻痹而導致死亡。
【皂角刺的圖片】
【皂角刺的各家論述】
1.《醫學入門》:皂刺,凡癰疽未破者,能開竅;已破者能引藥達瘡所,乃諸惡瘡癬及癘風要藥也。
2.《本草綱目》:皂莢刺治風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
3.《本草匯言》:皂莢刺,拔毒祛風。凡癰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將破者,能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于瘍毒藥中為第一要劑。又泄血中風熱風毒,故厲風藥中亦推此藥為開導前鋒也。沈氏曰,皂莢刺宜用頭刺極尖銳者佳,刺下節如枝硬(梗)者,力薄不及也。姚繼元云,治癘風癩疾,風癬風瘡,搔癢風屑,與苦參同用,其力更倍。
4.《本經逢原》:角刺治痘疹氣滯,不能起頂灌膿者,功效最捷,而氣虛者慎勿誤用,恐透表過銳,反生虛泡也。若血滯不能起頂灌膿,叉需鯪鯉,當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風惡疾,眉落鼻崩,用皂角刺三斤燒灰為末,食后煎大黃湯,調一匕服之,不終劑而愈。腫瘍服之即消,潰瘍服之難斂,以其性善開泄也。
5.《本草圖經》:m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敷瘡癬。
6.楊士瀛:能引諸藥上行,治上焦病。
7.《本草衍義補遺》: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
8.《本草綱目》: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胞衣不下,殺蟲。
9.《本草崇原》:去風化痰,敗毒攻毒。定小兒驚風發搐,攻痘瘡起發,化毒成漿。
10.《四川中藥志》:治風熱瘡疹,并能通乳。
11.《藥材學》:治扁桃體炎。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