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為較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別名:綿茵陳、茵陳蒿。
來源:為菊科多年生本草植物茵陳蒿的干燥幼苗。野生。
產地:主產于山西、陜西、河北等省。其它各地亦有生產。
性狀鑒別:茵陳為帶有部分短根的幼嫩的干燥權草,多皺縮卷曲成團狀。根木質化,堅硬,表面棕褐色,內黃白色。叢生多數苗莖和葉柄,細如線。長約3~10厘米。葉為二回羽狀深裂,裂片線形,先端三尖形。莖葉表面均密披灰白色毛茸。綿軟如絨。氣微清香,味微苦。
以棵小,質嫩,密披灰白色毛茸,綿軟如絨,氣清香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揮發油,油中含茵陳烯、茵陳酮、茵陳素、另含葉酸、綠原酸、咖啡酸。
功效與作用:1、解熱。茵陳浸劑有強力的解熱作用,但煎劑解熱的作用則較弱。
2、利膽。能促進膽汁的分泌,有效成分為綠原酸及咖啡酸等。
3、抗菌。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4、抗病毒。對流感病毒(PR8株)有強力的抑制作用。
5、抗真菌。稀釋400萬倍,仍能抑制猩紅色毛癬菌發育,有效成分為茵陳素。
6、降脂。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和載脂蛋白B,防止血管壁脂質堆積。
炮制:去根、切咀、生用。
性味:苦、味寒。
歸經:入脾、胃、肝、膽經。
功能:清濕熱,退黃疸。
主治:黃疸、小便短赤、濕瘡。
臨床應用:為治療黃疸的主要藥物。
1、治濕熱黃疸,用于陽黃(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多見于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等),取其有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黃疸初期時,熱重于濕,有發熱、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腹微脹滿、脈弦數者,則配梔子、大黃以加強清熱瀉火作用,放入茵陳蒿湯。如果濕重于熱,有胸脘滿悶,頭重身困,大便并不秘結,而小便不利的證候較顯著,脈濡緩,則須配五苓散,方如茵陳五苓散。
2、治寒濕黃疸,用于陰黃(黃色暗晦如煙熏,多見于慢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肝硬變等病),有全身虛寒而夾濕的證候,此時須配溫里祛寒藥如附子、干姜等,以溫化寒濕,方如茵陳四逆散。
3、作為柴胡的代用品用作清熱。茵陳和柴胡都有解熱作用,中醫經驗認為兩藥都入肝膽,能去肝膽實火。但茵陳的藥性較柴胡稍柔和,故凡平素陰虛而新有實熱,須用柴胡清熱,但又不能受柴胡之剛燥者,可用茵陳代柴胡。
使用注意:虛黃是黃而帶淡白色,小便如常,口淡,脈弱,是由貧血,寄生蟲病所致,不是由濕熱引起,因此不宜用茵陳,宜用補中益氣藥物治療。
用量:15~30g。
處方舉例:1、茵陳蒿湯(《金匱要略》):綿茵陳30g,大黃9g,梔子12g,水煎服。
2、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綿茵陳30g,云苓15g,豬苓12g,白術12g,澤瀉9g,桂枝6g,水煎服。
3、茵陳四逆湯(《張氏醫通》):綿茵陳18g,熟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3g,水煎服。
注:茵陳蒿各地使用習慣不同,原植物種屬不一,京津兩地習用上述茵陳蒿。此外據(中藥志)記載有以下同科類似品和地區習用品。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7006167號-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