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的簡介】
白梅,別名:梅、春梅、干枝梅、酸梅、烏梅。拉丁文名:Armeniaca mume Sieb. var. mume f. viridicalyx (Makino) T. Y. Chen 薔薇科、杏屬梅花的一種,為喬木植物。原產我國西南及臺灣,主產江蘇,浙江。
現在湖南、四川、湖北、江西等多地均有。"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梅花歷來被視為不畏強暴,強于抗爭和堅貞高潔的象征,古人常把松、梅、竹配成"歲寒三友",經常出現在一些文人騷客的文章中來喻自身的高潔和不愿于他人同流合污的處世態度。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于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于葉開放;花梗短,長約1-3毫米,常無毛;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萼筒寬鐘形,無毛或有時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雄蕊短或稍長于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長于雄蕊。喜光,宜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環境。過陰時樹勢衰弱,開花稀少甚至不開花。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蘇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數品種,某些品種已在華北引種成功。
藥材名稱 白梅
拼音 Bái Méi
別名 鹽梅(《尚書》),霜梅(《綱目》),白霜梅(《本草便讀》)。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薔薇亞綱
目薔薇目
亞目薔薇亞目
科薔薇科
亞科李亞科
屬李屬
種綠萼梅
出處 《本草經集注》
來源 白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實,經鹽漬而成。
制法 《齊民要術》:"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性味 酸澀咸,平。
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②《綱目》:"酸咸,平,無毒。"
③《本草從新》:"酸澀咸,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噙咽津液或入丸劑。外用:擦牙、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
禁忌 《本草從新》:"多食損齒傷筋。"
【白梅的功效與作用】
白梅功能主治治喉痹,瀉痢煩渴,梅核膈氣,癰疽腫毒,外傷出血。
①陶弘景:"白梅亦應(與烏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藥,以點痣蝕惡肉。"
②《本草拾遺》:"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③《日華子本草》:"治刀箭(傷),止血,研敷之。"
④《本草圖經》:"除痰。"
⑤《本草蒙筌》:"搗爛成膏,敷攻惡毒,治婦人乳癰,拔肉中箭簇;中風緊閉牙關,急宜將肉摩擦。"
⑥《綱目》:"治中風驚癇,喉痹,痰厥僵仆。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功同烏梅。"
【白梅的圖片】
【白梅的復方】
①治喉痹乳蛾:㈠青梅二十枚(鹽十二兩,淹五日,取梅汁入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豬牙皂角三十條。為細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風痰厥,牙關不開,用此擦之尤佳。(《綱目》水梅丸)㈡白梅包生礬末作丸含咽,或納吞之。(《圣濟總錄》)
②治霍亂吐利:鹽梅煎湯,細細飲之。(《如宜方》)
③治梅核膈氣:半青半黃梅子,每個用鹽一兩,淹一日夜,曬干,又浸又曬,至水盡乃止,用青錢三個,夾二梅,麻線縛定,通裝磁罐內,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龔氏經驗方》)
④治癰疽已潰未潰皆可用:鹽白梅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香油調涂四圍。(《易簡方》)
⑤治金瘡:燒干梅作炭,搗末之,敷一宿。亦治被打傷。(《千金方》)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