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實子,中藥名,為桑科植物構樹的干燥成熟果實。主產于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甘肅。具有補腎清肝,明目,利尿的功效,用于腰膝酸軟,虛勞骨蒸,頭暈目昏,目生翳膜,水腫脹滿。
【藥材名稱】
中文名:楮實子
拼音:Chǔ Shí Zǐ
英文名:FRUCTUS BROUSSONETIAE
【藥材來源】
楮實子本品為桑科植物構樹的干燥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
楮實子味甘,寒。歸肝、腎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腎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太陰經。";
③《本草新編》:"入腎、肝二經”
【楮實子的功效與作用】
楮實子有補腎清肝,明目,利尿的功效,用于腰膝酸軟,虛勞骨蒸,頭暈目昏,目生翳膜,水腫脹滿。
【用法用量】
楮實子6~12g。
【用藥宜忌】
《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不宜。"
【楮實子的附方應用】
①治脾、腎、肝三臟陰虛,吐血咳血,骨蒸夜汗,口苦煩渴,夢中遺精;或大便虛燥,小便淋澀;或眼目昏花,風淚不止
楮實(赤者)一斗。取黑豆一斗,煮汁,去豆取汁,浸楮實子一日,曬干,再浸再曬,以豆汁滲盡為度,再曬燥。
配枸杞子三升,俱炒微焦,研為細末,每早用白湯調服五錢。(《本草匯言》)
②治肝熱生翳,氣翳細點,亦治小兒翳眼:楮實子細研,蜜湯調下,食后服。(《仁齋直指方》楮實散)
③治水氣臌脹,潔凈府
楮實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另白丁香一兩半,茯苓三兩(去皮),為細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
不計丸數,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楮實子丸)
④治喉痹喉風:楮桃陰干,每用一個為末,井華水服之,重者兩個。(《瀕湖集簡方》)
⑤治石疽,狀如座癤而皮厚:搗谷子敷之。亦治金瘡。(《千金方》)
【楮實子的圖片】
【楮實子的原植物形態】
構樹,落葉喬木,高達10米。莖、葉具乳液;嫩枝被柔毛,后脫落,葉互生;
葉片卵形,長8~18厘米,寬6~12厘米,不分裂或3~5深裂,先端尖,基部圓形或心臟形,有時不對稱,邊緣鋸齒狀,上面暗綠色,具粗糙伏毛,下面灰綠色,密生柔毛;
葉柄長3~10厘米,具長柔毛;托葉膜質,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為腋生葇荑花序,下垂,長約5厘米,萼4裂,雄蕊4;
雌花為球形頭狀花序,有多數棒狀苞片,先端圓錐形,有毛,雌蕊散生于苞片間,花柱細長,絲狀,紫色,子房筒狀,為花萼所包被,呈扁圓形。
聚花果肉質,成球形,直徑約2厘米,橙紅色。花期5月。果期9月。
本植物的嫩根或根皮(楮樹根)、樹皮(楮樹白皮)、樹枝(楮莖)、葉(楮葉)、莖皮部的白色乳汁(楮皮間白汁)亦供藥用。
【生境分布】
楮實子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野生生于山坡、山谷或平地村舍旁,可栽培。主產于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甘肅。
【采收加工】
楮實子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洗凈,曬干,除去灰白色膜狀宿萼及雜質。
【生物學特性】
強陽性樹種,適應性特強,抗逆性強。根系淺,側根分布很廣,生長快,萌芽力和分蘗力強,耐修剪。抗污染性強。
【藥材性狀】
楮實子本品略呈球形或卵圓形,稍扁,直徑約1.5mm。表面紅棕色,有網狀皺紋或顆粒狀突起,一側有棱,一側有凹溝,有的具果梗。
質硬而脆,易壓碎。胚乳類白色,富油性。無臭,味淡。
【性狀鑒別】
楮實子,本品粉末紅棕色。果皮柵狀細胞壁黏液化,殘存具細齒狀的條紋增厚部分,形似細芒。
含晶厚壁細胞成片,棕黃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內含草酸鈣簇晶;斷面觀類長方形,內壁極厚,胞腔偏靠外側,簇晶矩圓形。
內果皮厚壁細胞甚扁平,常多層重疊,界限不清。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壁略呈連珠狀增厚,非木化,胞腔內含黃棕色物。
【化學成分】
楮實子含皂甙(0.51%)、維生素B及油脂。種子含油31.7%,油中含非皂化物2.67%,飽和脂肪酸9.0%,油酸15.0%,亞油酸76.0%。
【貯藏方法】
置干燥處,防蛀。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