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扣草,中藥名,為莧科植物粗毛牛膝的全草,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福建、湖南、山東、江蘇等地。具有活血化瘀,利尿通淋,清熱解表之功效。常用于月經不調,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水腫,瘧疾,咽痛。
倒扣草圖片
【藥材名稱】
中文名:倒扣草
拼音:Dǎo Kòu Cǎo
倒扣草的別名:雞豚草、土常山、牛舌大黃、牛舌頭、魚鱗菜、倒鉤草、倒梗草、破布粘、白基牛膝、雞骨草、牛七風、白牛七、鵝膝、倒捋草、倒吞吞、倒掛草、雞骨癀、牛獺鼻、倒刺草、虎鞭草、粘身草、鴨腳節、鐵馬鞭、撮鼻草、倒勒草、掇鼻草。
【藥材基源】
倒扣草為莧科植物粗毛牛膝的全草。
【性味歸經】
倒扣草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肺;膀胱經。
1.《福建民間草藥》:"苦酸,平,無毒。"
2.《廣西中藥志》:"味苦辛,性寒。"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涼。"
倒扣草圖片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倒扣草10-15。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吹喉。
【用藥禁忌】
《福建民間草藥》:孕婦忌用。
【倒扣草的功效與作用】
中醫認為倒扣草具有活血化瘀,利尿通淋,清熱解表之功效。常用于經閉,痛經,月經不調,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淋病,水腫,濕熱帶下,外感發熱,瘧疾,咽痛,疔瘡癰腫。
1.《廣西中藥志》:"利小便,清血,消毒。治紅白痢疾,喉疾,跌打損傷,壯筋骨,散血,止痛,理腳氣。"
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利水通淋。治感冒發熱,暑熱頭痛,瘧疾,尿路結石,慢性腎炎。"
3.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水,強筋,散血。治感冒發熱,久熱不退,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喉痛,高血壓,腎炎水腫。"
【倒扣草的圖片】
【倒扣草的原植物形態】
粗毛牛膝,多年生草本,高20-120cm。根細長,直徑3-5mm,土黃色。莖四棱形,有柔毛,節部稍膨大,分枝對生。
葉對生;葉柄長5-15mm;葉片紙質,寬卵狀倒卵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1.5-7cm,寬0.4-4cm,朱端圓鈍,具突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波狀緣,兩面密生粗毛。
穗狀花序頂生,直立,長10-30cm,花期后反折;總花梗具棱角,粗壯,堅硬,密生白色伏貼或開展柔毛;
花長3-4mm,疏生;苞片披針形,長3-4mm,先端長漸尖;小苞片刺狀,長2.5-4.5mm,堅硬,光亮,常帶紫色;
基部兩側各有1個薄膜質翅,長1.5-2mm,全線,全部貼生在刺部,但易于分離;花被片披針形,長3.5-5mm,長漸尖,花后變硬且銳尖,具1脈;
雄蕊長2.5-3.5mm;退化雄蕊先端截狀或細圓齒狀,有具分枝流蘇狀長緣毛。胞果卵形,長2.5-3mm。種子卵形,不扁壓,長約2mm,棕色。花期6-8月,果期10月。
倒扣草圖片
【采收儲藏】
倒扣草在夏、秋季采收全株,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倒扣草生于山坡疏林或村莊附近空曠地,分布于華南、西南及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等地。
【生物學特性】
倒扣草喜溫暖氣候,不耐嚴寒,北方栽培,冬季需防寒。土壤以砂質壤上生長較好,不宜粘土栽培。
【性狀鑒別】
倒扣草根圓柱形,微彎曲,長20-30cm,直徑3-5mm,表面灰黃色,具細順紋及側根痕;質柔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小點狀維管束排成數個輪環。
倒扣草圖片
胞果卵形以根粗、帶花者為佳。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呈方形。表皮細胞1列,類方形或橢圓形,外壁略突起,有非腺毛。
【倒扣草的附方應用】
1.治淋病:虎鞭草鮮全草六錢至一兩(干的四至六錢)。水煎飯前服,日服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2.治跌傷筋縮疼痛:虎鞭草鮮全草一握和頭發一團。煎湯熏洗,每日一次,可常洗。(《福建民間草藥》)
3.治腘窩膿腫:虎鞭草鮮全草二兩,酒水燉服;渣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