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珠,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心葉半夏的塊莖,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具有解毒消腫,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毒蛇咬傷,乳癰,腫毒,深部膿腫,瘰疬,頭痛,胃痛,腰痛,跌打損傷。
滴水珠圖片
【藥材名稱】
中文名:滴水珠
拼音:Dī Shuǐ Zhū
英文名:Rhizome of Cordate Pinellia
滴水珠的別名:水半夏、深山半夏、石半夏、獨葉一枝花、一粒珠、石里開、一滴珠、水滴珠巖芋、天靈芋、巖珠、蛇珠、獨龍珠、單葉半夏、制蛇子、心葉半夏、石蜘蛛、地金蓮、夏無影、巖隙子。
【藥材基源】
滴水珠為天南星科植物滴水珠的塊莖。
【性味歸經】
滴水珠味辛;性溫;小毒。歸肝經。
《江西草藥》:"性溫,味辛,有小毒。"
滴水珠圖片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裝膠囊,每次0.3-0.6g,或1-3粒吞服(不可嚼服)。外用:滴水珠適量,搗敷。
【用藥禁忌】
孕婦及陰虛、熱證禁服滴水珠。內服切忌過量,否則可引起喉舌麻痹。
《湖南藥物志》:“孕婦及陰虛、熱癥忌服。”
【滴水珠的功效與作用】
中醫認為滴水珠具有解毒消腫,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毒蛇咬傷,乳癰,腫毒,深部膿腫,瘰疬,頭痛,胃痛,腰痛,跌打損傷。
1.《江西草藥》:"消腫解毒,散瘀止痛。"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散結。"
【滴水珠的圖片】
【滴水珠的原植物形態】
心葉半夏,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塊莖球形。葉片1,戟形或心形,長5~8厘米,綠色或淡紫色;
葉片與葉柄的連接處和葉柄下部各生1珠芽。肉穗花序自基部生出,外有佛焰苞,花序軸附屬物細長,外露。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滴水珠生于林下溪旁、潮濕草地、巖石邊、巖隙中或巖壁上,分布于安徽、浙江、酒杯、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采收儲藏】
滴水珠在春、夏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滴水珠圖片
【性狀鑒別】
滴水珠扁圓球形,直徑0.8-3.5cm,高約1mm,四周有時可見疣狀突起的小塊莖;表面淺黃色或淺棕色,頂端平,中心有凹陷的莖痕,有時可見點狀根痕;
底部扁圓,有皺紋,表面較粗糙;質堅實,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藥理作用】
滴水珠有止痛、消炎及抗過敏作用。
【滴水珠的附方應用】
1.止痛,消炎,抗過敏,用于頭痛,神經痛,胃痛,腹痛,漆瘡及其它過敏性皮炎:滴水珠,研粉裝入"0"號膠囊,每顆含0.5克,成人每服2顆,一天二至三次。(浙江《中草藥抗菌消炎經驗交流會資料選編》)
滴水珠圖片
2.治急性胃痛:滴水珠根一至二個。搗爛,溫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3.治腰痛:滴水珠(完整不破損的)鮮根一錢。整粒用溫開水吞服(不可嚼碎)。另以滴水珠鮮根加食鹽或白糖搗爛,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跌打損傷:滴水珠鮮根,搗爛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挫傷:滴水珠鮮根二個,石胡荽(鮮)適量,甜酒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6.治乳癰,腫毒:滴水珠根與萆麻子等量。搗爛和凡士林或豬油調勻,外敷患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