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松子的簡介】
海松子,中藥名。為松科植物紅松的種子。分布于東北地區。具有潤燥,養血,祛風之功效。常用于肺燥干咳,大便虛秘,諸風頭眩,骨節風,風痹。并有潤澤皮膚,敷榮毛發的功能。
【藥材名稱】
中藥名:海松子
拼音:Hǎi Sōnɡ Zǐ
【藥材別名】
松子、松子仁、新羅松子
【海松子的采收和儲藏】
9-10月果熟后采收,曬干后,取出種子,生用或炒用。
【海松子的毒性】
無毒
【海松子的植物形態】
原形態喬木,高50m,胸圍1m。幼樹皮灰褐色,大樹皮灰褐色或灰色,不規則鱗片狀縱,脫后露出紅褐色內皮。
一年生枝密生黃褐色柔毛;冬芽淡紅褐色,長圓狀卵形,先端尖。
針葉5針一束,長6-12cm,粗硬,直,邊緣有鋸齒,背面通常無氣孔線,腹面每側有6-8條氣孔線,橫切面近三角形,內見3個樹脂道,中生,葉鞘早落。
雄球花橢圓狀圓柱形,紅黃色,長7-10mm,密集新枝下部成穗狀;雌球花綠褐色,圓柱狀卵圓形,直立,單生或數個集生。
球果圓錐狀卵圓形、圓錐狀長卵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9-14cm,徑6-8cm,梗長1.5cm,熟后種鱗張開;
種鱗菱形先端鈍,向外反曲,鱗盾黃褐色,三角形或斜方狀三角形,外面有皺紋,鱗臍不顯著。種子大,暗紫褐色或褐色,倒卵狀三角形,微扁,長1.2-1.6cn。花期6月,果熟期翌年9-10月。
【海松子的圖片】
【海松子的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50-1800m的針闊葉混交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東北地區。
性味:甘,溫。
①《海藥本草》:"味甘,大溫,無毒。"
②《開寶本草》:"味甘,小溫,無毒。"
③《玉楸藥解》:"味甘辛,氣平。"
歸經:入肝、肺,大腸經。
①《玉楸藥解》:"入足太陰脾、手陽明大腸,手少陰心,足厥陰肝經。"
②《要藥分劑》:"入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養液,熄風,潤肺,滑腸,治風痹,頭眩,燥咳,吐血,便秘。
①《海藥本草》:"主諸風,溫腸胃。"
②《日華子本草》:"逐風痹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潤皮膚,肥五臟。"
③《開寶本草》:"主骨節風,頭眩,去死肌,變白,散水氣,潤五臟,不饑。"
④《本草衍義》:"與柏子仁同治虛秘。"
⑤《綱目》:"潤肺,治燥結咳嗽。"
⑥《本草通玄》:"益肺止嗽,補氣養血,潤腸止渴,溫中搜風。"
⑦《本草再新》:"潤肺健脾,斂咳嗽,止吐血。"
【海松子的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膏、丸。
【海松子的復方】
①治風痹寒氣,虛羸少氣,及五臟勞傷,咳嗽吐痰,骨蒸盜汗,心神恍惚,飲食不甘,遺精滑泄:松實仁八兩,麥門冬(不去心)一斤,金櫻子、枸杞子各八兩,熬膏,少加煉蜜收。每早晚白湯調服十余茶匙。(蘇軾)
②治肺燥咳嗽:松子仁一兩,胡桃仁二兩。研膏,和熟蜜半兩收之。每服二錢,食后沸湯點服。(《玄感傳尸方》鳳髓湯)
③治老人虛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蠟丸桐子大。以少黃丹湯服二、三十丸,食前。(《本草衍義》)
【海松子的注意】
《本草從新》:便溏精滑者勿與;有濕痰者亦禁。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