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簡介】
菊花(拉丁學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 )Tzvel.):在植物分類學中是菊科、菊屬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栽培形式分為多頭菊、獨本菊、大立菊、懸崖菊、藝菊、案頭菊等栽培類型;有按花瓣的外觀形態分為園抱、退抱、反抱、亂抱、露心抱、飛午抱等栽培類型。不同類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種各樣的品種名稱。
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第三,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產量居首。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中國人有重陽節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唐·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在古神話傳說中菊花還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
菊花是經長期人工選擇培育的名貴觀賞花卉,公元八世紀前后,作為觀賞的菊花由中國傳至日本。17世紀末葉荷蘭商人將中國菊花引入歐洲,18世紀傳入法國,19世紀中期引入北美。此后中國菊花遍及全球。
中文學名 菊花
拉丁學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
別 稱 壽客、金英、黃華、秋菊、陶菊、日精、女華、延年、隱逸花
界 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合瓣花亞綱
目桔梗目
科菊科 亞
科管狀花亞科
族春黃菊族
屬菊屬
種菊花
同義學名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同義學名Tanacetum morifolium 命名者及年代 Ramat.,1792. 英文名稱 Florists Dendranthema
菊花的異名
節華(《本經》),金精(《金匱玉函方》),甘菊、真菊(《抱樸子》),金蕊(《綱目》),家菊(《群芳譜》),饅頭菊、簪頭菊(《醫林纂要》),甜菊花(《隨息居飲食譜》),藥菊(《河北藥材》)。
菊花的來源
為菊科植物菊的頭狀花序。
菊花的植物形態
菊
多年生草本,高50~140厘米,全體密被白色絨毛。莖基部稍木質化,略帶紫紅色,幼枝略具棱。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5厘米,寬3~4厘米,先端鈍,基部近心形或闊楔形,邊緣通常羽狀深裂,裂片具粗鋸齒或重鋸齒,兩面密被白絨毛;葉柄有淺槽。頭狀花序頂生成腋生,直徑2.5~5厘米;總苞半球形,苞片3~4層,綠色,被毛,邊緣膜質透明,淡棕色,外層苞片較小,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第二層苞片闊卵形,內層苞片長橢圓形;花托小,凸出,半球形;舌狀花雌性,位于邊緣,舌片線狀長圓形,長可至3厘米,先端鈍圓,白色、黃色、淡紅色或淡紫色,無雄蕊,雌蕊1,花柱短,柱頭2裂;管狀花兩性,位于中央,黃色,每花外具1卵狀膜質鱗片,花冠管長約4毫米,先端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5,聚藥,花絲極短,分離,雌蕊1,子房下位,矩圓形,花柱線形,柱頭2裂。瘦果矩圓形,具4棱,頂端平截,光滑無毛。花期9~11月。果期10~11月。
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白菊花根)、嫩莖葉(菊花苗)、葉(菊花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菊花的采集
霜降前花正盛開時采收,其加工法因各產地的藥材種類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掛陰干。然后摘取花序。滁菊:摘取花序。經硫黃熏過,曬至六成干時,用篩子篩成球狀,曬干。貢菊:摘取花序,烘干。杭菊:有杭白菊、杭黃菊兩種,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曬干;杭黃菊則用炭火烘干。
菊花的藥材
干燥頭狀花序,外層為數層舌狀花,呈扁平花瓣狀,中心由多數管狀花聚合而成,基部有總苞,系由3~4層苞片組成。氣清香,味淡微苦。以花朵完整、顏色鮮艷、氣清香、無雜質者為佳。
各種菊花商品,其性狀互有差異:
①白菊
呈不規則的球狀或壓扁狀,直徑約2厘米,瓣多緊密。花序的絕大部分為白色舌狀花,長約18毫米,寬約3毫米,中央為極少數短小的淡黃色管狀花。主產安徽亳縣,稱亳菊,品質最佳。另有懷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也屬白菊一類。但質量較次。
②滁菊
呈球狀,形較小,瓣緊密。舌狀花白色,長約15毫米,寬約3毫米,中央管狀花黃色。主產安徽滁縣,品質亦佳。
③貢菊
形似滁菊,瓣細而厚。舌狀花白色,長10~12毫米,寬約2毫米,中央有少數黃色管狀花。主產安徽歙縣,亦稱徽菊。過去浙江德清亦產,稱德菊。
④杭菊
㈠杭白菊,又名白茶菊(《綱目拾遺》)。呈不規則壓扁狀,朵大,瓣寬而疏。舌狀花較少,類白色,長約22毫米,寬約6毫米,中央有少數深黃色管狀花。㈡杭黃菊,又名黃甘菊(《圣惠方》)。形與杭白菊相似,但舌狀花黃色至淡棕色。均產浙江。
【菊花的功效與作用】
菊花的化學成分
花和莖含揮發油,并有腺嘌呤、膽堿、水蘇堿等。花又含菊甙、氨基酸、黃酮類及微量維生素B1。揮發油主要含龍腦、樟腦、菊油環酮等。黃酮類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大波斯菊甙、刺槐甙。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
菊花的藥理作用
①抗病原體作用
菊花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鏈球菌)、人型結核桿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水浸劑(1:4)對某些常見皮膚致病性真菌亦有些抑制作用。高濃度在體外還有抗病毒(PB8株)及抗螺旋體作用。
②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
菊花提取物剛、鼠腹腔注射,可使皮內注射組織胺之局部臺盼藍之擴散較小,顯示其能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其提取物10毫克相當蘆丁2.5毫克之效力。
菊花的炮制
菊花:揀凈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菊花炭:取揀凈的菊花,置鍋內炒至焦褐黃色,但須存性,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菊花的性味
甘苦,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天寶單方圖》:"白菊:味辛,平,無毒。"
④《隨息居飲食譜》:"甘,涼。"
菊花的歸經
入肺、肝經。
《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肝、腎四經。"
菊花的功用主治
疏風,清熱,明目,解毒。治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
①《本經》:"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利血氣。"
②《別錄》:"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風眩。"
④《藥性論》:"能治熱頭風旋倒地,腦骨疼痛,身上諸風令消散。"
⑤《日華子本草》:"利血脈,治四肢游風,心煩,胸膈壅悶,并癰毒,頭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養目血。"
⑦《用藥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氣不足。"
⑨《綱目拾遺》:"專入陽分。治諸風頭眩,解酒毒疔腫。""黃茶菊:明目祛風,搜肝氣,治頭暈目眩,益血潤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療肌熱,入氣分。"
菊花的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泡茶或入丸、散。
菊花的宜忌
①《本草經集注》:"術、枸杞根、桑根白皮為之使。"
②《本草匯言》:"氣虛胃寒,食少泄瀉之病,宜少用之。"
【菊花的圖片】
【菊花的選方】
①治風熱頭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下。(《簡便單方》)
②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③治風眩:甘菊花暴干。作末,以米饋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熱毒風上攻,目赤頭旋,眼花面腫:菊花(焙)、排風子(焙)、甘草(炮)各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散。夜臥時溫水調下三錢匕。(《圣濟總錄》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諸疾: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一斤半搗羅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勻,取肥地黃十五斤,切,搗研,絞取汁八、九斗許,將前藥末拌浸,令勻,暴稍干,入盤中,攤暴三、四日內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煉蜜二斤,同搗數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熱水下。(《圣濟總錄》夜光丸)
⑥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目赤腫痛,久視昏暗,迎風流淚,怕日羞明,頭暈盜汗,潮熱足軟: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黃、山萸肉、懷山藥、白茯苓、牡丹皮、澤瀉。煉蜜為丸。(《醫級》杞菊地黃丸)
⑦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兩,巴戟(去心)一兩,蓯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兩,枸杞子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散。每用二、三錢,入蜜少許,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水煎,頓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湯)
⑩治膝風:陳艾、菊花。作護膝,久用。(《扶壽精方》)
【菊花的臨床應用】
①治療冠心病
以菊花煎劑觀察61例,對心絞痛癥狀的總有效率為80%,其中顯效43.3%,改善36.7%,以輕度者療效較好;對胸悶、心悸、氣急及頭暈、頭痛、四肢發麻等癥狀,亦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45.9%,其中顯效18.8%,好轉27.1%。對部分高血壓患者有降壓作用;對心率無明顯影響;對血清膽甾醇、三酸甘油酯未見明顯的規律性變化。服藥期間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輕度腹瀉外,均無其他副作用。即使原有潰瘍病的患者,亦多無影響。制劑及用法:白菊花10兩,加溫水浸泡過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時;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濃縮至500毫升。每日2次,每次25毫升。2個月為一療程。
②治療高血壓病
每日用菊花、銀花各0.8~1兩(頭暈明顯加桑葉全錢,動脈硬化、血清膽甾醇高者加山楂4~8錢),混勻,分4次用沸滾開水沖泡10~15分鐘后當茶飲。一般沖泡2次后,藥渣即可棄掉另換。不可煎熬,否則會破壞有效成分。據46例觀察,服藥3~7天后頭痛、眩暈、失眠等癥狀開始減輕,隨之血壓漸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余病例服藥10~30天后,自覺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菊花的名家論述】
①《本草衍義補遺》:"菊花,能補陰,須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傷胃氣。"
②《綱目》:"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臟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
③《本草經疏》:"菊花專制風木,故為去風之要藥。苦可泄熱,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則兼辛,故亦散結,苦入心、小腸,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膽,兼入肺與大腸。其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藥先入肝,肝開竅于目,風為陽邪,勢必走上,血虛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也。腰痛去來陶陶者,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泄滯結,甘以益血脈,辛平以散虛熱也。其除胸中煩熱者,心主血,虛則病煩,陰虛則熱收于內,故熱在胸中,血益則陰生,陰生則煩止,苦辛能泄熱,故煩熱并解。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利血氣者,即除熱,祛風,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驗也。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疔尤為要藥,疔者風火之毒也。"
④《藥品化義》:"甘菊,取白色者,其體輕,味微苦,性氣和平,至清之品。《經》曰,治溫以清。凡病熱退,其氣尚溫,以此同桑皮理頭痛,除余邪。佐黃芪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參療腸紅,止下血。領石斛、扁豆,明目聰耳,調達四肢。是以肺氣虛,須用白甘菊。如黃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氣散,主清肺火。凡頭風眩暈.鼻塞熱壅,肌膚濕痹,四肢游風,肩背疼痛,皆繇肺氣熱,以此清順肺金,且清金則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腫、目痛淚出。是以清肺熱須用黃甘菊。"
⑤《本草新編》:"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責以近功,惟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余則俱于緩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種菊,而不知滋補之方間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單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陽明之胃火。蓋陽明內熱,必宜陰寒之藥以瀉之,如石膏、知母之類,然石膏過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損胃氣,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兩,同元參、麥冬共劑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傷胃之氣也。"
⑥《本草經百種錄》:"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
⑦《本草便讀》:"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風而已。然雖系疏風之品,而性味甘寒,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補肝腎薊中可相需而用也。"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