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膽草為龍膽(GentianascabraBge.)、龍膽或三花龍膽(GentianatrifloraPall.)的根及根莖。植物龍膽在中國大陸、俄羅斯、日本、朝鮮等均有分布,生長于海拔400米至1,700米的地區。中國有龍膽屬240多種,多產于西南高山地區,北京周邊、祁連山區只有少數幾種。耐寒,喜光,耐半陰,喜深喜、肥沃及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株高30-60cm,莖直立,上部不分枝。單葉對生,無柄,基部葉小,中上部葉卵形至披針形,葉基圓而聯合報于莖節上。花單生莖頂,廣漏斗形,深藍色,花期8-9月。
中文學名 龍膽
別名 陵游、草龍膽、龍膽、苦龍膽草、膽草、山龍膽、四葉膽、水龍膽
門 被子植物門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科 龍膽科
族 龍膽族
種 龍膽
二名法 Gentiana scabra Bunge
功能主治 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治肝經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
拉丁學名 Gentiana scabra Bunge
界 植物界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捩花目
亞 科 龍膽亞科
屬 龍膽屬
分布區域 中國、蘇聯、朝鮮、日本
英文名 Calamintha chinensis Benth
中藥屬性
入藥部位
本品為龍膽科植物條葉龍膽、龍膽、三花龍膽 或滇龍膽的干燥根及根莖。前三種習稱龍膽,后一種習稱堅龍膽。
性味歸經
【性味】苦,寒。
【歸經】歸肝經、膽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搽。
禁/宜人群
脾胃虛弱作泄及無濕熱實火者忌服,勿空腹服用。
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段,干燥。
地理分布
產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貴州,陜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 。生于山坡草地、路邊、河灘、灌叢中、林緣及林下、草甸,海拔400-1700米。模式標本采自亞洲東部。在蘇聯、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味苦,性涼、輕、柔。有清熱,消腫,止血,解毒,祛黃水之功效。用于①諸熱癥: 一般與胡黃連、丹參、漏蘆花等配用。②黃水熱癥:與文冠木、黃柏、訶子等配用。③希拉熱癥:配制十三味查干榜嘎散、三味地丁湯、二十五味地丁散、二十五味金腰子散用。④胃、腸等腑熱癥: 對胃熱與酸模、苦荬菜根、報春花等配用。對腸熱,與查干榜嘎、茜草、酸模等配用。⑤皮膚炭疽、丹毒,癰癤,乳癰等,作為三味龍膽花之主藥用。⑥鼻衄,吐血,崩漏,外傷出血:與紫草、地錦、熊膽、石竹等配用。
龍膽草的作用
【龍膽草的作用】
對消化道的影響。
龍膽或龍膽苦甙能促進胃液和胃酸分泌,用龍膽苦甙給予造成胃瘺管的狗口服,能促進胃液分泌,并可使游離鹽酸增加,食欲增進。而舌下涂抹或靜脈注射則無效,故認為龍膽苦甙可直接促進胃液分泌和使游離酸增加。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龍膽堿對小鼠中樞神經系統呈興奮作用,但較大劑量時則出現麻醉作用。另有報道,龍膽堿25-200mg/kg腹腔注射或灌胃,有中樞抑制作用,能減少小鼠自發活動和定向反射,延長戊巴比妥鈉和水合氯醛的睡眠時間,降低體溫,松弛肌肉,以及降低士的寧的毒性等;200-400mg/kg對小鼠有鎮靜作用,可降低小鼠的活動能力。獐牙菜苦甙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鎮痛和鎮靜作用。對腸及子宮平滑肌有解痙作用。
【藥理作用】
(一)保肝、利膽、健胃。
本品對四氯化碳肝損害有保護作用,能減輕肝組織細胞變性和壞死,有降低轉氨酶的效果。能收縮膽囊和增加膽汁分泌而有利膽作用。龍膽苦苷小量能促進胃液和胃酸的分泌,有健胃作用;大量服用能抑制分泌,減少食欲,阻礙消化。
(二)鎮靜、降壓、利尿。
龍膽堿對小鼠有鎮靜作用,較大劑量會出現麻醉作用,對驚厥有很弱的對抗作用。龍膽酊和龍膽堿有降低血壓的作用。龍膽草還有明顯的利尿功效。
(三)抗菌、消炎。
龍膽煎劑對多種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龍膽堿和龍膽液口服或腹腔注射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并且較水楊酸鈉強4—7倍。龍膽注射液可明顯促進炎癥細胞的吞噬功能。
(四)免疫調節。
龍膽草有抑制抗體生成的作用。龍膽瀉肝湯注射液能使小鼠胸腺重量增加,促進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細胞的轉化。龍膽瀉肝湯有抗過敏作用,能使組胺引起的過敏反應明顯減輕。
(五)其他。
松弛骨骼肌的作用。龍膽苦苷對瘧原蟲有抑殺作用。龍膽煎劑對豬蛔蟲有較強的麻痹和致死作用。
【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肝炎、膽囊炎、腎盂腎炎、膀胱炎、盆腔炎、宮頸炎、中耳炎、眼結膜炎、角膜炎、口腔炎、帶狀皰疹等細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治療濕疹、藥疹等過敏性、免疫性疾病。3作為健胃劑,小量使用治療食欲不良。
龍膽草的功效
【性味】 苦,寒。
①《本經》:"味苦澀。"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醫學啟源》:"氣寒,味大苦。《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辛。"
④《醫學衷中參西錄》:"味苦微酸,性寒。"
【歸經】 入肝、膽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膽、腎、膀胱四經。"
②《本草經疏》:"足厥陰、少陰、陽明三經。"
【功能主治】 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治肝經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用于濕熱黃疽、陰腫陰癢、帶下、濕疹瘙癢、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
①《本經》;"主骨間寒熱,驚瘸邪氣,續絕傷,定五臟,殺蠱毒。"
②《別錄》:"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泄下利,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
③《藥性論》:"主小兒驚癇入心,壯熱骨熱,癰腫;治時疾熱黃,口瘡。"
④《日華子本草》:"治客忤,疳氣,熱病狂語,瘡疥,明目,止煩。"
⑤《本草圖徑》:"古方治疸多用之。"
⑥《履巉巖本草》:"治酒毒便血,腸風下血。"
⑦《醫學啟源》:"治黃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訣》云:治下部風濕及濕熱,臍下至足腫痛,寒濕腳氣。"
⑧《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瘡疥毒腫。"
⑨《醫學入門》:"治卒心痛,蟲攻心痛,四肢疼痛。"
⑩《綱目》:"療咽喉痛,風熱盜汗。"
龍膽草附方
治傷寒發狂:草龍膽為末,入雞子清、白蜜化涼水服二錢。(《傷寒蘊要》)
治肝膽經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龍膽草(酒炒)、黃芩(炒),梔子(酒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酒洗)、生地黃(酒炒)、柴胡、甘草(生用),水煎服。(《局方》龍膽瀉肝湯)
治雀盲夜不見物:龍膽草一兩,黃連一兩。二味為細末,食后用熱羊肝蘸藥末服。(《履巉巖本草》)
治暑行目澀:生龍膽(搗汁)一合,黃連(浸汁)一匙,和點之。(《世醫得效方》)
治眼中漏膿:龍膽草,當歸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水下。(《飛鴻集》)
治谷疸,食畢頭旋,心佛郁不安而發黃,由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合,牛膽丸如捂子,以生麥汁服五丸,日三服。(《補缺肘后方》)
治咽喉腫痛:龍膽草一把,搗汁,汩嗽服之。(《本草匯言》)
冶卒下血不止:草龍膽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如不差更服。(《姚僧坦集驗方》)
治傷寒汗后,盜汗不止,或婦人小兒一切盜汗,并宜服之:龍膽不以多少,焙干,為細末,每服一大錢,豬膽汁三兩,點入溫酒少許,調服,空心臨臥。(《楊氏家藏方》龍膽湯)
治腎囊風瘙癢或破,流水,又名繡球風:苦龍膽草、經霜桃葉、蜂房、藜蘆、千張紙。共搗細末,芝麻油調搽。(《滇南本草》)
高血壓:龍膽草6克,黃芩15克,鉤藤15克,夏枯草18克,菊花9克,水煎服。12胸脅疼:龍膽草、柴胡、香附各9克,水煎服。13傳染性肝炎:龍膽草、板藍根、金錢草各15克,水煎服。
龍膽草的配伍應用
配黃連:
二藥皆苦寒之味,黃連解毒作用頗著,善清心火;龍膽草善瀉肝膽實火,肝經熱邪用之神妙。二藥相須為為用力宏效著,善瀉肝膽之火,主治目赤腫痛、耳聾耳嗚。
配大黃:
兩者均屬至陰之品,苦寒之味,二者合用,瀉火解毒力強而猛,龍膽草專人肝、膽,清泄肝膽有余之火,得大黃之助,沉下陰行,疏通下焦濕熱之結,所謂“抑其怒、折之使之下”義,此外,大黃尚可行肝之滯,破血中之瘀,二者相使為用,對于肝郁火盛、濕熱內熾所致脅痛耳聾、口苦目赤、黃疸熱痢、陰囊濕腫、便秘燥結、甚或吐衄驚狂等證,均可應用。
配石決明:
龍膽草味大苦、性大寒,純陰之品,入肝膽二經,其氣味厚而沉下,能導熱下行,為降瀉肝膽實火之要藥;石決明味咸微寒,人足厥陰肝經,其質重沉降,故能重鎮平肝、鎮潛浮陽,為涼肝鎮肝之品。二藥本沉降之性,平肝陽、清肝火,相使為用,則善治肝火上炎、肝陽上亢之頭痛、目赤腫痛等證。
配柴胡:
龍膽草苦寒沉降,瀉肝膽實火;柴胡芳香輕清,升發疏泄,疏暢肝膽之氣。二藥配用,沉降升散,一升一散,瀉火清陽,郁滯均散。
配當歸:
龍膽草苦寒,瀉肝膽實火;當歸甘溫,養血益陰以和肝。二藥配用,意在瀉中有補,疏中亦可防止因肝膽火盛而耗傷陰液,以去邪而不傷正。
配茵陳:
清利肝膽濕熱而退黃,治胸脅脹滿、口苦、咽干。
中藥龍膽草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傳統文獻
《本草綱目》:無毒。“但大苦大寒,過服恐傷胃中生發之氣,反助火邪,亦久服黃連反從火化之義。”
(二)毒理試驗
LD50:龍膽堿小鼠灌服LD50為460mg/kg,也有報道龍膽堿小鼠灌服LD50為1300mg/kg。
(三)臨床觀察
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對濕熱病人沒有不適反應。對無濕熱之癥病人常規劑量內水煎服即有食欲減退、惡心、多尿等副作用。飯后服用或用量過大,可使消化功能減退,并會出現頭痛、頭暈、顏面潮紅等副作用。
(四)少用則健,多用則傷
龍膽草大苦大寒,比黃芩、黃連更苦,能清泄肝膽濕熱,少用健胃,多用傷胃;少用保肝,多用傷肝。舌苔黃膩El苦口臭者服龍膽草不辨其苦,食欲能增。如濕熱已清,舌苔已化,再服龍膽草,則其苦難受,上則惡心,下則多尿。
中醫傳統認為龍膽草是純陰之藥,多用能明損脾胃后天之火,暗耗肝腎先天之火。
龍膽草健胃是有條件的,是針對脾胃肝膽濕熱積滯之實證,不是針對脾胃虛弱而食欲不振。用錯了能使人惡心、嘔吐,食欲更加減退。對于濕熱積滯之開胃,宜空腹少量服用。
(五)龍膽草用治濕熱為宜,劑量偏小為宜本藥用治于濕熱證為宜,并以濕熱清化為度,有效輒止,不宜多服久服。在使用前應詢問和看一下有否口苦和舌苔黃膩,有的才是濕熱的表現,如沒有這些表現,宜謹慎使用本藥。常用劑量3——9g,最大不宜超過9——12g,劑量偏小為宜。本品使用不當出現副作用的情況臨床時有發生的。
龍膽草方劑制劑
龍膽草湯
【處方】 草龍膽1握。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卒然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2升半,分5服。如不愈,更服。
【摘錄】 方出《外臺》卷二十五引《集驗方》,名見《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龍膽草散
【處方】 龍膽草1兩,大青1兩,柴胡1兩,枳實1兩(麩炒令黃),栝樓1兩,黃芩1兩,梔子仁1兩,茵陳1兩,川大黃1兩(微炒),甘草半兩(微炒)。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壯熱,骨節煩疼,連心兩肋氣賬急硬痛,不能食,變為黃。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龍膽丸
【處方】 龍膽22克(去蘆、頭)牛黃7.5克(細研)龍齒22克。
【制法】 上藥搗羅為末,研入麝香6克,煉蜜和丸,如黃米大。
【功能主治】 治小兒驚熱不退,變而為癇。
【用法用量】 每次5丸,荊芥湯送下,不計時候。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龍膽膏
【處方】 龍膽1兩,膽礬(研)1分,乳香(研)1分。
【制法】 上藥搗研令勻,煉沙糖為丸,如豌豆大。
【功能主治】 咽喉腫痛,及纏喉風,粥飲難下者。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綿裹含化咽津,未愈再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二二
龍膽瀉肝丸
【處方】龍膽120g,柴胡120g,黃芩60g,梔子(炒)60g,澤瀉120g,關木通60g,車前子(鹽炒)60g,當歸(酒炒)60g,地黃120g,炙甘草60g。
【性狀】 為暗黃色的水丸;味苦。
【炮制】 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 清肝膽,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耳腫疼痛,脅痛口苦,尿赤澀痛,濕熱帶下。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注意】 孕婦慎用。
【貯藏】 密閉,防潮。
【摘錄】 《中國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