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的簡介】
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一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具縱棱線。葉子互生,莖中部的葉子二回羽狀分裂,線形小裂片。夏季開花,頭狀花序半球形,多數,成圓錐狀,花管狀,外面為雌花,內層為兩性花。
中藥青蒿,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的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曬干。古名“菣”(qìn)。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用于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是一種廉價的抗瘧疾藥。青蒿莖圓柱形,上部分枝,長30至80厘米,直徑0.2至0.6厘米;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棱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卷縮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狀深裂,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有清涼感。以色綠,葉多,香氣濃者為佳。
重慶酉陽享有“世界青蒿之鄉”的美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青蒿生產基地,也是全球青蒿素高含量的富集區,平均青蒿素含量高達8‰,全球八成的原料青蒿產于重慶酉陽,其青蒿生產種植技術已通過國家GAP認證,酉陽青蒿也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藥材名稱 青蒿
拼音 Qīnɡ Hāo
英文名 Sweet Wormwood Herb,Herb of Sweet Wormwood
別名 蒿、草蒿、方潰、(犭凡)蒿、臭蒿、香蒿、三庚草、蒿子、草青蒿、草蒿子、細葉蒿、香青蒿、苦蒿、臭青蒿、香絲草、酒餅草。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種 青蒿
亞種 大頭青蒿
族 春黃菊族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亞科 管狀花亞科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合瓣花亞綱
屬 蒿屬
亞屬 蒿亞屬
二名法 Artemisia carvifolia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陶弘景:草蒿,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
2.《蜀本草》:《圖經》云,青蒿葉似茵陳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許,四月、五月采苗,日干,江東人呼為卂蒿,為其臭似卂北人呼為青蒿。
3.《本草圖經》:青蒿,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至夏高三、五尺,秋后開細淡黃花,花下便結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間采子,陰干。根、莖、子、葉并入藥用,干者炙作飲香尤佳。
藥材基源 為菊科植物黃花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Artemisia annua L.
采收和儲藏 花苗期采收,切碎,曬干。
原形態 黃花蒿,一年生草本,高40-150cm。全株具較強揮發油氣味。總苞小,于狀,花全為管狀花,黃色,外圍為雌花,中央為兩性花。瘦果橢圓形。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態環境 生于曠野、山坡、路邊、河岸等處。
資源分布 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陰蔽,忌澇。種子發芽溫度8-25℃。愉陽光充足,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長30-80cm,直徑0.2-0.6cm,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棱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卷縮,碎,完整者展平后為三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以色綠、葉多、香氣濃者為佳。
化學成分 青蒿含有苦味質、揮發油和青蒿堿、維生素A。
炮制
1.青蒿:揀去雜質,除去殘根,水淋使潤,切段,曬干。
2.鱉血青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內,淋入用溫水少許稀釋的鱉血,拌勻,稍悶,待鱉血吸收后,入鍋內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鱉200個取血)。
性味 苦微辛,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本草正》:“味苦微辛,性寒。”
③《本草求寡》:“味甘微辛,氣寒,無毒。”
歸經 入肝、膽經。
①《滇南本草》:“入脾、胃。”
②《綱目》:“少陽、厥陰血分。”
③《本草新編》:“入胄、肝、心、腎四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治瘧疾可用20-40g,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浸絞汁飲;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禁忌
1.《本草經疏》:產后血虛,內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泄瀉者,勿用。凡產后脾胃薄弱。
2.《本草通玄》:胃虛者,不敢投也。
【青蒿的功效與作用】
青蒿的功效
功能主治清熱;解暑;除蒸;截瘧。主暑熱;暑濕;濕溫;陰虛發熱;瘧疾;黃疸
1.《本草圖經》:青蒿,治骨蒸勞熱為最,古方多單用之。
2.《本草新編》:青蒿,專解骨蒸勞熱,尤能泄暑熱之火,泄火熱而不耗氣血,用之以佐氣血之藥,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無不宜也。但必須多用,因其體既輕,而性兼補陰,少用轉不得力。又青蒿之退陰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獨退骨中之火,即肌膚之火,未嘗不共瀉之也,故陰虛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又青蒿最宜沙參、地骨皮共享,則瀉陰火更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而沙參、地骨皮只能涼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3.《本經逢原》:青蒿亦有兩種,一種發于早春,葉青如綿茵陳,專瀉丙丁之火,能利水道,與綿茵陳之性不甚相遠;一種盛于夏秋,微黃似地膚子,為少陽、厥陰血分之藥,莖紫者為良。
4.《重慶堂隨筆》:青蒿,專解濕熱,而氣芳香,故為濕溫疫癘要藥。又清肝、膽血分之伏熱,故為女子淋帶、小兒痙癇疳NI神劑,《本草》未言,特為發之。
5.《神農本草經》:主疥瘙痂癢,惡瘡,殺虱,留熱在骨節間,明目。
6.《唐本草》:生挼敷金瘡,大止血,生肉,止疼痛。
7.《食療本草》:益氣,長發,補中,明目,煞風毒。治骨蒸。燒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惡瘡瘢靨。
8.《本草拾遺》:主婦人血氣,腹內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搗絞汁服。亦暴干為末,小便沖服。如覺冷,用酒煮。
9.《日華子本草》:長毛發,發黑不老,兼去蒜發,心痛熱黃,生搗汁服并敷之。瀉痢,飯飲調末五錢匕。
10.《滇南本草》:去濕熱,消痰。治痰火嘈雜眩暈。利小便,涼血,止大腸風熱下血,退五種勞熱,發燒怕冷。
11.《本草綱目》:治瘧疾寒熱。
12.《本草新編》:退暑熱。
13.《生草藥性備要》:治小兒食積,洗疥癩。
14.《醫林纂要》: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郁火不舒之證。
青蒿的作用
①治溫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青蒿二錢,鱉甲五錢,細生地四錢,知母二錢,丹皮三錢。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②治少陽三焦濕遏熱郁,氣機不暢,胸痞作嘔,寒熱如瘧者:青蒿腦錢半至二錢,淡竹茹三錢,仙半夏錢半,赤茯苓三錢,青子芩錢半至三錢,生枳殼錢半,陳廣皮錢半,碧玉散(包)三錢。水煎服。(《通俗傷寒論》蒿芩清膽湯)
③治骨蒸勞,體瘦、發渴、寒熱:青蒿一斤(取葉曝干,搗羅為末),桃仁一斤(酒浸,去皮尖,麩炒令黃。研爛),甘草半(五)兩(生搗羅為末)。另以童子小便三斗,于瓷甕中盛,于糠火上煎令如稀餳,卻傾于銅器中,下諸藥,又于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攪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每日空心溫童子小便下三十丸,日晚再服。(《圣惠方》青蒿圓)
④治勞瘦:青蒿(細銼)嫩者一升,以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下,不以時。(《雞峰普濟方》青蒿煎)
⑤治虛勞,盜汗、煩熱、口干: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參末、麥冬末各一兩,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飲下二十丸。(《圣濟總錄》青蒿丸)
⑥治瘧疾寒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補缺肘后方》)
⑦治虛勞久瘧:青蒿搗汁,煎過,如常釀酒飲。(《綱目》青蒿酒)
⑧治溫瘧痰甚,但熱不寒:青蒿二兩(童子小便浸焙),黃丹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仁存堂經驗方》)
⑨治少陽瘧疾,暮熱早涼,汗解渴飲,脈左弦,偏于熱重者:青蒿三錢,知母二錢,桑葉二錢,鱉甲五錢,丹皮二錢,花粉二錢。水五杯,煮取二杯。瘧來前,分二次溫服。(《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⑩治赤白痢下:青蒿、艾葉等分。同豆豉搗作餅,日干。每用一餅,以水一盞半煎服。(《圣濟總錄》蒿豉丹)
⑾治暑毒熱痢:青蒿葉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圣濟總錄》)
⑿治闌尾炎、胃痛:青蒿、畢撥等量。先將青蒿焙黃,共搗成細末。早、午、晚飯前白開水沖服,每次二克。(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⒀治酒痔便血:青蒿(用葉不用莖,用莖不用葉)為末,糞前(便血用)冷水、糞后(便血用)水酒調服。(《永類鈐方》)
⒁治鼻中衄血:青蒿搗汁服之,并塞鼻中。(《衛生易簡方》)
⒂治聤耳膿血出不止:青蒿搗末,綿裹納耳中。(《圣惠方》)
⒃治牙齒腫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濟急仙方》)
⒄治蜂螯人:青蒿搗敷之。(《補缺肘后方》)
⒅治金瘡撲損:㈠青蒿搗封之。㈡青蒿、麻葉、石灰等分。搗和曬干,臨時為末搽之。(《肘后方》)
【青蒿的圖片】
【青蒿的藥理作用】
1.抗瘧作用: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對鼠瘧、猴瘧和人瘧均呈顯著抗瘧作用。體內試驗表明,青蒿素對瘧原蟲紅細胞內期有殺滅作用,而對紅細胞外期和紅細胞前期無效。青蒿素具有快速抑制原蟲成熟的作用。蒿甲醚乳劑的抗瘧效果優于還原青蒿素琥珀酸鈉水劑,是治療兇險型瘧疾的理想劑型。青蒿琥酯2.5、5、10、15mg/kg,2次/天,連續3天,皮膚外搽,治療猴瘧均有不同程度療效。5、10mg/kg,2次/天,連續10天,皮膚外搽即可使猴瘧轉陰。加入適量促透氮酮,可提高抗瘧作用。脫羰青蒿素和碳雜脫羰青蒿素對小鼠體內的伯氏瘧原蟲K173株的ED50和ED90分別為12.6mg/kg和25.8mg/kg。體外試驗表明,青蒿素可明顯抑制惡性瘧原蟲無性體的生長,有直接殺傷作用。青蒿素、蒿甲醚和氯喹對惡性瘧原蟲的IC50分別為75.2,29.4.和43.2nmol/L。青蒿素酯鈉對惡性瘧原蟲6個分離株(包括抗氯喹株)有抑制作用。
2.抗菌作用:青蒿水煎液對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結核稈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揮發油在0.25%濃度時,對所有皮膚癬菌有抑菌作用,在1%濃度時,對所有皮膚癬菌有殺菌作用。青蒿素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青蒿酯鈉對金葡萄、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卡他球菌,甲型和乙型副傷寒稈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亦有抗病毒作用。
3.抗寄生蟲作用:青蒿乙醚提取物、稀醇浸膏及青蒿素對鼠瘧、猴瘧、人瘧均呈顯著抗瘧作用。體外培養提示,青蒿素對瘧原蟲有直接殺滅作用。電鏡觀察證明,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瘧原蟲紅細胞內期無性體的膜相結構,首先作用于食物色膜、表膜和線粒體膜,其次是核膜和內質網。此外對核內染色體亦有影響。由于食物泡膜發生變化,阻斷了瘧原蟲攝取營養的早期階段,使瘧原蟲迅速發生氨基酸饑餓,形成自噬泡,并不斷排出體外,使泡漿大量損失,內部結構瓦解而死亡。青蒿素對間日瘧、惡性瘧及抗氯喹地區惡性瘧均有療效高、退熱及原蟲轉陰時間快的特點,尤其適于搶救兇險性瘧疾,但復燃率高。此外,青蒿尚有抗血吸蟲及鉤端螺旋體作用。
4.解熱作用:用蒸餾法制備的青蒿注射液,對百、白、破三聯疫苗致熱的家兔有明顯的解熱作用。青蒿與金銀花組方,利用蒸餾法制備的青銀注射液,對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致熱的家免,有比單味青蒿注射液更為顯著的退熱效果,其降溫特點迅速而持久,優于柴胡和安痛定注射液對照組。金銀花與青蒿有協同解熱作用。
5.免疫作用:用小鼠足墊試驗、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兔疫特異玫瑰花試驗和溶血空斑試驗等4項免疫指標觀察青蒿素的免疫作用,發現青蒿素對體液免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細胞免疫有促進作用,可能具有免疫調節作。青蒿素、蒿甲醚有促進脾TS細胞增殖功能。肌肉注射蒿甲醚對Begle大外周血T、B、Tu及Tr淋巴細胞亦有明顯抑制作用。亦明顯降低正常小鼠血清IgG含量、增加脾臟重量。降低雞紅細胞致敏小鼠血清IgG含量。靜脈注射青蒿素50-100mg/kg能顯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50.2-53.1%)和吞噬指數(1.58-1.91)。青蒿素還可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促進細胞免疫作用。青蒿琥酯可促進Ts細胞增殖,抑制TE細胞產生,阻止白細胞介素及各種炎癥介質的釋放,從而起到免疫調節作用。
6.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兔心灌注表明,青蒿素可減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縮力,降低冠脈流量。靜脈注射有降血壓作用,但不影響去甲腎上腺素的升壓反應,認為主要系對心臟的直接抑制所改。靜脈注射20mg/kg青蒿素可抗烏頭堿所致兔心律失常。
7.其它作用:青蒿琥酯能顯著縮短小鼠戊巴比妥睡眼時間。青蒿素對實驗性矽肺有明顯療效。蒿甲醚對小鼠有輻射防護作用。
【青蒿的各家論述】
①《本草新編》:“青蒿,專解骨蒸勞熱,尤能泄暑熱之火,泄火熱而不耗氣血,用之以佐氣血之藥,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無不宜也。但必須多用,因其體既輕,而性兼補陰,少用轉不得力。又青蒿之退陰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獨退骨中之火,即肌膚之火,未嘗不共瀉之也,故陰虛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又青蒿最宜沙參、地骨皮共享,則瀉陰火更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而沙參、地骨皮只能涼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②《本經逢原》:“青蒿亦有兩種,一種發于早春,葉青如綿茵陳,專瀉丙丁之火,能利水道,與綿茵陳之性不甚相遠;一種盛于夏秋,微黃似地膚子,為少陽、厥陰血分之藥,莖紫者為良。”
③《重慶堂隨筆》:“青蒿,專解濕熱,而氣芳香,故為濕溫疫癘要藥。又清肝、膽血分之伏熱,故為女子淋帶、小兒痙痢疳匿神劑,《本草》未言,特為發之。”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