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苦荬的簡介】
山苦荬,別名:苦菜、節托蓮、小苦麥菜、苦葉苗、敗醬、苦麻菜、黃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陷血丹、小苦荬、苦丁菜、苦碟子、光葉苦荬菜、燕兒衣、敗醬草。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或根。早春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生于山地及荒野,為田間雜草。分布于中國北部、東部和南部。
藥材名稱 山苦荬
拼音 Shān Kǔ Mǎi
英文名 all-grass of Chinese Ixeris
別名 苦菜、節托蓮、小苦麥菜、苦葉苗、敗醬、苦麻菜、黃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陷血丹、小苦荬、苦丁菜、苦碟子、光葉苦荬菜、燕兒衣、敗醬草。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菊亞綱
目菊目
科菊科
屬苦荬菜屬
種山苦荬
出處 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藥材基源:山苦荬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Lac-tuca chinensis (hunb.)Makino]
采收和儲藏:山苦荬早春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山苦荬 多年生草本,高10-40m。全析無毛?;~蓮座狀,條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5cm,寬1-2cm,先端鈍 或急尖,基部下延成窄葉柄,全緣或具疏小齒或不規則羽裂;莖生葉1-2枚,無葉柄,稍抱莖。頭狀花序排成傘誠心誠意太聚傘花序;總苞片7-9mm,外層總苞片卵形,內層總苞片條狀披針形;舌狀花黃色或白,色10-12mm,先端5齒裂。瘦果狹披針形,稍扁平,紅桂冠色,長4-5mm,喙長約2mm,冠毛白色。花期4-5。
生態環境:山苦荬生于山地及荒野,為田間雜草。
資源分布:山苦荬分布于我國北部、東部和南部。
性狀鑒別 全草長20-40cm。莖多數,光滑無毛,基部簇狀分枝。葉多皺縮,完整基生葉展平后線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8cm,寬1-4cm,先端尖銳,基部下延成窄葉柄,邊緣具疏小齒或不規則羽裂,有時全緣;莖生葉無葉柄。頭狀花序排列疏傘房狀聚傘花序,未開放的總苞呈圓筒狀,長7-9mm,總苞片2層,外層極小,卵形,內層線狀披針形,邊緣薄膜質;瘦果狹披鉗形,稍扁平,紅棕色,具長喙,冠毛白色。氣微,味苦。以色綠者為佳。
性味味苦;性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每次3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涂;或煎水熏洗。
【山苦荬的功效與作用】
山苦荬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止血。主腸癰;肺膿瘍;肺熱咳嗽;腸炎;痢疾疾;膽囊炎;盆腔炎;瘡癤腫毒;陰囊濕疹;吐血;衄血;血崩;跌打撈員傷。
?、佟稄V西藥植名錄》:"止瀉,消腫。治蛇傷,尿結石。"
?、凇蛾兾髦胁菟帯罚?quot;清熱解毒,瀉肺火,涼血,止血,止痛,調經,活血,化腐生肌。治無名腫毒,陰囊濕疹,肺炎,跌打損傷,骨折。"
【山苦荬的圖片】
【山苦荬的藥理作用】
100%煎劑對在體兔心有抑制作用,使心收縮力減弱,頻率減少。對在體及離體蟾蜍心臟,略有增強現象,但有舒張不全。滴在蟾蜍腸系膜上,能使小動脈擴張,先用腎上腺素使之收縮時亦如此。能使麻醉兔和犬的血壓下降,其降壓原理似乎與迷走神經有關。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