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簡介】
土茯苓,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根莖,其為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藥部分只選擇其干燥后的根莖。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后干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藥。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
別 稱 冷飯團、硬飯頭、紅土苓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百合目
科 百合科
屬 菝葜屬
采收時間 夏、秋二季
用 量 15~60g
毒 性 無毒 藥材名稱土茯苓
拼音Tǔ Fú Línɡ
別名禹余糧,白余糧(陶弘景),革禹余糧(《本草拾遺》),刺豬苓(《本草圖經》),過山龍、硬飯(《朱氏集驗醫方》),仙遺糧(《滇南本草》),土萆薢(《本草會編》),冷飯團(《衛生雜興》),山豬糞、山地栗、過岡龍(《綱目,),山牛(《本經逢原》),冷飯頭(《生草藥性備要》),山歸來(《有用植物圖說》),久老薯(《廣西中獸醫藥植》),毛尾薯(《中藥材手冊》),地胡苓、狗老薯、飯閉根,硬飯頭薯(《廣西中藥志》),土苓(《四川中藥志》),山遺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狗朗頭、尖光頭(《常用中草藥彩色圖
出處《滇南本草》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莖。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蘆頭及須根,洗凈泥沙,曬干,或切片曬干。
原形態攀援狀灌木。根莖塊根狀,有明顯結節,著生多數須根。莖無刺。單葉互生;革質,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6~20厘米,寬1.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全緣,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脈3~5條;葉柄長1~2厘米,略呈翅狀,近基部具開展的葉鞘,葉鞘先端常變成2條卷須。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極短;小花梗纖細,基部有多數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徑約4毫米;花被裂片6,2輪;雄花的雄蕊6,花絲較花藥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線形,子房上位,3室,柱頭3歧,稍反曲。漿果球形,直徑6~8毫米,紅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長于山坡、荒山及林邊的半陰地。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主產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廣西、江蘇等地亦產。
性狀土茯苓,又名:紅土苓。干燥根莖為不規則塊狀,略呈扁圓柱形而彎曲不直,多分歧,有結節狀隆起,長約5~15厘米,直徑約2~5厘米。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常有刀傷切口及側根殘余部分,上端具莖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氣微,味甘淡。土茯苓片為長形薄片,大小不等,厚約1~3毫米。邊緣不整齊,淡棕色或淡黃色;表面光滑(薄片)或稍粗糙(厚片)。中間略具維管束點,仔細觀察時可見砂礫樣的光亮??v切片常見花紋。導管不規則,富粉質,微有彈性,用水潤濕后,手摸之有光滑感。以淡棕色、粉性足、纖維少者為佳。
炮制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換水1次,春、秋每2日換水1次,冬季可3日換水1次,防止發臭,以泡透為度,撈出切片,及時干燥。 鑒別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在60度水浴上加熱10min,濾過,濾液作以下試驗。①取濾液2ml,置帶寒試管中,用力振搖1min,產生多數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不明顯減少。(檢查皂甙)②取濾液2ml置試管中蒸干,加醋酐0.5ml,再沿試管壁加濃硫酸,兩液面交界呈紫紅色環。(檢查皂甙)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醇50ml,于水浴中回流1h,放冷,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殘渣加稀硫酸20ml,回流水解3h,放冷,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用少量水洗去殘存的酸,脫水后,蒸去氯仿。殘渣加少量已烷溶解,作供試液。以薯蕷皂甙元、替告皂甙元作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7.5%硝酸銀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9:1)展開。用飽和磷鉬酸的乙醇溶液噴霧后,于110度烘5min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土茯苓的功效
性味甘淡;平
歸經肝;胃;脾經
土茯苓的作用
功能主治清熱除濕;泄濁解毒;通利關節。主梅毒;淋濁;泄瀉;筋骨攣痛;腳氣;癰腫;瘡癬;瘰疬;癭瘤及汞中毒
【土茯苓的圖片】
【土茯苓的各家論述】
1.《本草匯編》:病楊梅毒瘡,藥用輕粉,愈而復發,久則肢體拘攣,變為癰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皂甙、牽牛各一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干于陽明而發,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凌脾土,土屬濕,主肌肉,濕熱郁蓄于肌腠,故發為癰腫,甚則拘攣,《內經》所謂濕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濕未郁也。此藥長于去濕,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濕郁為多故也。
2.《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云,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
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癥。
4.《本草拾遺》:草禹余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饑。......調中止泄。
5.《本草圖經》:敷瘡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7.《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8.《本草正》:疔癰腫、喉痹,除周身寒濕、惡瘡。
9.《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10.《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
11.《陸川本草》:治腳氣。
1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
13.《江西草藥》:殺蟲解毒。治瘰疬,小兒疳積。
14.《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濕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土茯苓的臨床應用】
1.治療梅毒及隱性梅毒,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現癥梅毒的治愈率為50%左右。對晚期麻痹性癡呆,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而且精神癥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對于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苓1.5-2兩,水煎,2-3次分服,以10-20日為1療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兩的,療程有長達2個月的。
2.預防用100%煎液內服,3歲以下每日30-50ml,3-5歲50-60ml,分3次服,連服3日?;蛑瞥勺⑸湟盒屑∪庾⑸洹R陨蟿┝恳嗫勺鳛橹委熤?。
3.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每日用4-8兩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7日為1療程。
4.治療急慢性腎炎:每日3兩,水煎,分3次服。退腫作用較好,服后小便增加。亦有用于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道。
5.治療頸淋巴結核:每日用鮮品1斤,水煎分2次服。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