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參葉,中藥名,為馬齒莧科土人參屬植物櫨蘭的葉。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通乳汁,消腫毒的功效,主治乳汁不足,癰腫疔毒。
【藥材名稱】
中文名:土人參葉
拼音:Tǔ Rén Shēn Yè
【藥材來源】
【性味歸經(jīng)】
土人參葉味甘,性平。入脾經(jī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土人參葉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土人參葉的功效與作用】
中醫(yī)認為土人參葉具有通乳汁,消腫毒的功效,主治乳汁不足,癰腫疔毒。
《福建藥物志》:“消腫解毒。主治疔瘡癤腫。”
【土人參葉的圖片】
【土人參葉的原植物形態(tài)】
櫨蘭,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高30~100厘米。主根粗壯,圓錐形,有少數(shù)分枝,皮黑褐色,斷面乳白色。
莖直立,肉質(zhì),基部近木質(zhì),多少分枝,圓柱形,有時具槽。葉互生或近對生,具短柄或近無柄;
葉片稍肉質(zhì),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5~10厘米,寬2.5~5厘米,頂端急尖,有時微凹,具短尖頭,基部狹楔形,全緣。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較大形,常二叉狀分枝,具長花序梗;土人參花小,直徑約6毫米;總苞片綠色或近紅色,圓形,頂端圓鈍,長3~4毫米;
苞片2,膜質(zhì),披針形,頂端急尖,長約1毫米;花梗長5~10毫米;萼片卵形,紫紅色,早落;
花瓣粉紅色或淡紫紅色,長橢圓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6~12毫米,頂端圓鈍,稀微凹;雄蕊(10~)15~20,比花瓣短;
土人參葉圖片
花柱線形,長約2毫米,基部具關節(jié);柱頭3裂,稍開展;子房卵球形,長約2毫米。櫨蘭蒴果近球形,直徑約4毫米,3瓣裂,堅紙質(zhì);
櫨蘭種子多數(shù),扁圓形,直徑約1毫米,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土人參葉生于田野、路邊、墻腳石旁、山坡溝邊等服濕處。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土人參葉在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狀鑒別】
土人參葉多皺縮破碎,墨綠色至黑棕色。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10㎝,寬2.5~4.5㎝,全緣,表面光滑。鮮品肉質(zhì),翠綠色。氣微,味淡。
【土人參葉的種植】
1.生物學特性
性喜溫暖、向陽。以較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夾沙土栽培為宜。
2.栽培技術
土人參用種子繁殖:四川地區(qū)在3月播種。在整好的地上,開1.3m寬的高畦.畦面開橫溝,溝距33cm,深4-6cm,播幅寬10-13cm。
每1hm2用種子0.9kg左右,混到拌有人畜糞水的草木灰里,使成種子灰,播時先在溝里施入人畜糞水,再把種子灰勻撒溝里。
3.田間管理
發(fā)芽后要注意除草。苗高2~3cm時,要追施人畜糞水提苗。苗高 7~10cm時,要勻苗、補苗,每隔6cm左右留苗1株,結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在6月再中除和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糞為主。
【土人參葉的配伍應用】
1、治乳汁稀少,鮮土人參葉,用油炒當菜常食。(《福建中草藥》)
2、治癰疔,鮮土人參葉。和紅糖搗爛,外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網(wǎng)頁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yī)中藥網(wǎng)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yī)養(yǎng)生、中醫(yī)藥膳、中醫(yī)按摩、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推拿、中醫(yī)針灸、中醫(y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wǎng)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yī)囑!本網(wǎng)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yè)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wǎng)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jīng)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y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wǎng)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