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甘草的簡介】
野甘草野甘草 亞灌木,高25~80厘米,全株無毛。根粗壯。莖直立,有分枝,下部木質化。葉小,對生及輪生,披針形至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20毫米,先端短尖,基部漸狹而成一短柄,邊緣有鋸齒。花小,多數,白色,單生或成對;萼片4,卵狀矩圓形,長約2毫米;花冠輻狀,4裂,裂片橢圓形,花徑4~5毫米,喉部有毛;雄蕊4,花藥箭頭形,黃綠色;雌蕊1,花柱細長,柱頭盤狀。蒴果卵狀至球形,直徑2~3毫米,花柱宿存,熟后開裂。花期夏、秋間。
中文學名 野甘草
拉丁學名 Scoparia dulcis L.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玄參目
科 玄參科
屬 野甘草屬
英文名 Sweet Broomwort 拼音Yě Gān Cǎo
別名香儀、珠子草、假甘草、土甘草、假枸杞、四進茶、冰糖草、通花草、節節珠、米啐黃、豎枝珠仔草、萬粒珠、葉上珠
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野甘草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oparia dulcis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野甘草 直立草本或為亞灌木狀,高可達1m。根粗壯。莖多分枝,枝有棱角及狹翅,無毛。葉對生或輪生;近無柄;葉片鞭狀卵形至鞭狀披針形,長5-35mm,寬者達15mm,枝上部較小而多,頂端鈍,基部長漸狹,全緣或前半部有齒,兩面無毛。花單朵或成對生于葉腋;花梗細,長5-10mm;無小苞片;萼分生,齒4,卵狀長圓形,長約2mm,先端鈍,具睫毛;花冠小,白色,喉部生有密毛,花瓣4,上方1枚稍大,鈍頭,緣有細齒;雄蕊4,近等長,花藥箭形;花柱挺直,柱頭截形,或凹入。蒴果卵圓形至球形,直徑2-3mm,室間室背均開裂,中軸胎座宿存。花期5-7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于荒地、路旁、偶見于山坡。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藥理作用
根的水或醇提取物給麻醉貓靜脈注射均可引起血壓下降及呼吸抑制,對離休蟾蜍心臟有興奮作用。對離體兔十二指腸的張力及運動均為抑制。對離體大鼠子宮略有興奮作用。對離休豚鼠回腸和蟾蜍腹直肌均無影響。水提取物對小鼠毒性較大,醇提取物則幾無毒性。阿邁靈15人20mg口服,可緩解糖尿病人的癥狀,在1月內尿糖、血糖皆有顯著下降,此種降低是逐步進行的;與胰島素不同,血糖水平不會降至正常值以下,有些有酮尿、蛋白尿。酸血癥的患者,癥狀亦可有減輕。糖尿病患者的貧血也可得到糾正,并使過高之血磷有所降低,高膽甾醇血癥也有所減輕。
【野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野甘草的功效
性味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平,無毒。"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涼。"
野甘草的作用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治肺熱咳嗽,暑熱泄瀉,腳氣浮腫,小兒麻疹,濕疹,熱痱,喉炎,丹毒。
①《福建民間草藥》:"解熱利尿,調中益肺。"
②《廣西中藥志》:"退熱祛風,又可解木薯中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治感冒發熱,腸炎腹瀉,腳氣水腫,小便不利。"
【野甘草的圖片】
【野甘草的復方】
①治腳氣浮腫:鮮野甘草一兩,紅糖一兩。水煎,飯前服,日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防治麻疹:野甘草水煎作茶飲,連服三天。(《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小兒肝火煩熱:鮮野甘草五錢,酌加冰糖,沖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濕疹,熱痱:鮮野甘草搗汁外擦。(《廣西中草藥》)
⑤治小兒外感發熱,腸炎,小便不利:野甘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⑥治肺熱咳嗽:鮮野甘草一至二兩,水煎服。
⑦治喉炎:鮮野甘草四兩,搗汁調蜜服。
⑧治丹毒:鮮野甘草二兩,食鹽少許,同搗爛,水煎服。(⑥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