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學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別名:黃梔子、山梔、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梔子的果實是傳統(tǒng)中藥。屬衛(wèi)生部頒布的第1批藥食兩用資源,具有護肝、利膽、降壓、鎮(zhèn)靜、止血、消腫等作用。在中醫(yī)臨床常用于治療黃疸型肝炎、扭挫傷 、高血壓、糖尿病等癥。
基本介紹
【拼音名】 Zhī Zi
【英文名】 FRUCTUS GARDENIAE
【別名】 黃梔子、黃果樹、山梔子、紅枝子
【來源】 本品為茜草科植物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其根也可入藥。9~11 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梗及雜質(zhì),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根夏秋采挖,洗凈曬干。
【性狀】 本品呈長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5~3.5cm,直徑1~1.5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6條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紋,并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澤;內(nèi)表面色較淺,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shù),扁卵圓形,集結(jié)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
植物形態(tài)
梔子為灌木,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枝圓柱形,灰色。葉對生,革質(zhì),稀為紙質(zhì),少為3枚輪生,葉形多樣,通常為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長圓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3-25厘米,寬1.5-8厘米,頂端漸尖、驟然長漸尖或短
尖而鈍,基部楔形或短尖,兩面常無毛,上面亮綠,下面色較暗;側(cè)脈8-15對,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葉柄長0.2-1厘米;托葉膜質(zhì)。花芳香,通常單朵生于枝頂,花梗長3-5毫米;萼管倒圓錐形或卵形,長8-25毫米,有縱棱,萼檐管形,膨大,頂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30毫米,寬1-4毫米,結(jié)果時增長,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黃色,高腳碟狀,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狹圓筒形,長3-5厘米,寬4-6毫米,頂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廣展,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5-4厘米,寬0.6-2.8厘米;花絲極短,花藥線形,長1.5-2.2厘米,伸出;花柱粗厚,長約4.5厘米,柱頭紡錘形,伸出,長1-1.5厘米,寬3-7毫米,子房直徑約3毫米,黃色,平滑。果卵形、近球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黃色或橙紅色,長1.5-7厘米,直徑1.2-2厘米,有翅狀縱棱5-9條,頂部的宿存萼片長達4厘米,寬達6毫米;種子多數(shù),扁,近圓形而稍有棱角,長約3.5毫米,寬約3毫米?;ㄆ?-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栽培炮制
培育繁殖
1、氣候:喜溫暖濕潤的氣候。
2、土壤:以排水良好、肥沃疏松而較濕潤的砂質(zhì)壤土或粘質(zhì)壤土為佳。
3、整地: 育苗地,先深耕33cm左右,除去石礫及草根,再行造畦,畦高17cm,寬1.3m。打碎土塊,耙平,每畝施基肥2000kg。然后按行距27cm,挖寬7cm、深3cm的橫溝,以待播種。
4、種植:
1)種子繁殖: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以春播為好。在2月上旬至2月下旬(立春至雨水)。選取飽滿、色深紅的果實,挖出種子,于水中搓散,撈取下沉的種子,晾去水份;隨即與細土或草木灰拌勻,條播于畦溝內(nèi),蓋以細土,再覆蓋稻草;發(fā)芽后除去稻草,經(jīng)常除草,如苗過密,應(yīng)陸續(xù)勻苗,保持株距10-13cm。幼苗培育1-2年,高30余厘米,即可定植。2)扦插繁殖:扦插期秋季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春季2月中下旬。剪取生長2-3年的枝條,擯節(jié)剪成長17-20cm的插穗。插時稍微傾斜,上端留一節(jié)露出地面。約一年后即可移植。
3)定植:2-3月間定植,按株距1.2-2m,作好直徑50cm,深30cm的穴,并用堆肥10kg與細土拌勻作基肥。每穴栽苗1株。
4、田間管理:幼苗期須經(jīng)常除草、澆水,保持苗床濕潤,施肥以淡人糞尿為佳。定植后,在初春與夏季各除草、松土、施肥1次,并適當壅土。
炮制方法
1、生枝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zhì),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2、山枝仁:取凈枝子,用剪刀從中間對剖開,剝?nèi)ネ馄と∪省?/span>
3、山枝皮:即生枝子剝下的外果皮。
4、炒枝子:取碾碎的枝子,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金黃色,取出,放涼。
5、焦枝子:取碾碎的枝子,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涼。
6、枝子炭:取碾碎的枝子,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須存性,取出,放涼。7、《雷公炮炙論》:凡使枝子,先去皮須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搗篩如赤金末用。
中藥屬性
性味
苦,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凇秳e錄》:"大寒,無毒。"
?、邸夺t(yī)林纂要》:"苦酸,寒。"
歸經(jīng)
入心、肝、肺、胃經(jīng)。
?、佟稖罕静荨罚?quot;入手太陰經(jīng)。"
?、凇独坠谥扑幮越狻罚?quot;入心、肺、大小腸、胃、膀胱六經(jīng)。"
?、邸端幤坊x》:"入肺、胃、肝、膽、三焦、胞絡(luò)六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涼血。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
①《本經(jīng)》:"主五內(nèi)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
?、凇侗静萁?jīng)集注》:"解躑躅毒。"
?、邸秳e錄》:"療目熱亦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堋端幮哉摗罚?quot;殺蟅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干,目赤腫痛。"
?、荨妒朝煴静荨罚?quot;主瘖啞,紫癜風,黃疸積熱心躁。"
⑥《醫(yī)學啟源》:"療心經(jīng)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治風。"
?、摺端庮惙ㄏ蟆罚?quot;治心煩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而小便不利。"
?、嘀煺鸷啵?quot;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郁,行結(jié)氣。"
?、唷毒V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狻侗静輦湟罚?quot;生用瀉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煩嘔,內(nèi)熱用仁,表熱用皮。"
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治黃疸型肝炎,蠶豆黃,感冒高熱,菌痢,腎炎水腫,鼻衄,口舌生瘡,乳腺炎,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6~9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根1~2兩。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
藥品配制
1、熱病心煩。本品苦寒清降,能清瀉三焦火邪、瀉心火而除煩,為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藥,可與淡豆豉同用,如梔子豉湯(《傷寒論》);若配黃芩、黃連、黃柏等,可用治熱病火毒熾盛,三焦俱熱而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者,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梔子
2、濕熱黃疸。本品有清利下焦肝膽濕熱之功效,可用治肝膽濕熱郁蒸之黃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陳、大黃等藥用,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或配黃柏用,如梔子柏皮湯(《金匱要略》)。
3、血淋澀痛。本品善清利下焦?jié)駸岫?,清熱涼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澀痛或熱淋證,常配木通、車前子、滑石等藥用,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4、血熱吐衄。本品功能清熱涼血,可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常配白茅根、大黃、側(cè)柏葉等藥用,如十灰散(《十藥神書》);本品若配黃芩、黃連、黃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5、目赤腫痛。本品清瀉三焦熱邪,可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常配大黃用,如梔子湯(《圣濟總錄》)。
6、火毒瘡瘍。本品功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瘡瘍、紅腫熱痛者,常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腫,如縮毒散(《普濟方》)。
7、焦梔子功專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8、清熱涼血本品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熱,是瘡腫毒,腸風下痢,血熱妄行等病癥的輔助治療食品。
9、化痰止咳本品花的有效成分能夠抑制細菌生長,釋痰液而通暢氣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熱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療品。
10、寬腸通便,防癌梔子花含有纖維素,能促進大腸蠕動,幫助大便的排泄,預防痔瘡的發(fā)作和直腸癌瘤的發(fā)生。
藥理作用
利膽作用
梔子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給予家兔口服,對輸膽管導出的膽汁量及固形成分無影響,但有人用同樣制劑注射于家兔,15~30分鐘膽汁分泌開始增加,持續(xù)1小時以上。給兔靜脈注射藏紅花素和藏紅花酸鈉后,膽汁分泌量增加。梔子水煎劑或沖服劑給人口服后作膽囊拍片,證明服藥后20及40分鐘膽囊有明顯的收縮作用。家兔總輸膽管結(jié)扎后,口服梔子水提取液則血中膽紅素減少,用藥愈多,減少愈顯著(如結(jié)扎后每隔24小時口服1次,則結(jié)果甚為明顯),尤其連續(xù)服用適量藥物以后結(jié)扎,所得效果最佳,醇提取液亦具有相同的作用,但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桅子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2小時血中膽紅素較對照組稍增加,6小時后較對照組低,24~48小時后明顯減少,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在總膽管結(jié)扎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時末梢淋巴液中膽紅素減少 ,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梔子可用于膽道炎癥引起的黃疸。
鎮(zhèn)靜降壓作用
小白鼠皮下注射梔子流浸膏,使自發(fā)活動減少閉目、低頭、肌肉松弛,并能對抗戊四氮的驚厥,而不能對抗士的寧的驚厥,但能減少其死亡率,以流浸膏灰分作對照則未見以上作用。也有用以消除失眠及過度疲勞者。梔子煎劑和醇提取液對麻醉或不麻醉貓、大白鼠和兔,不論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持久性降壓作用,掙脈住射降壓迅速而維持時間短,其降壓部位似在延腦副交感中樞。
抗微生物作用
梔子水漫液在試臂內(nèi)對許蘭氏黃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等多種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劑15毫克/毫升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在體外,梔子煎劑能使血吸蟲停止活動,煎劑對細菌生長無抑制作用。
其他作用
梔子醇提取液對家兔及大白鼠離體腸管平滑肌,低濃度興奮,高濃度抑制。去羥梔子甙對小鼠有瀉下作用,其提取物制成油膏,可加速軟組織的愈合。[2]
常用選方
1、治傷寒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心中懊NONG:枝子十四個(剖),香豉四合(綿裹)。上二昧, 以水四升,先煮枝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傷寒論》枝子豉湯)
2、治傷寒大病瘥后勞復者: 枳實三枚(炙),枝子十四個(剖),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nèi)枳實、枝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nèi)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傷寒論》枳實枝子豉湯)
3、治傷寒身黃發(fā)熱: 肥枝子十五個(剖),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枝子半,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枝子柏皮湯)
4、治濕熱黃疸: 山枝四錢,雞骨草、田基黃各一兩。水煎,日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藥》)
5、治尿淋,血淋, 鮮枝子二兩,冰糖一兩。煎服。(《閩東本草》)
6、治小便不通:枝子仁二七枚,鹽花少許,獨顆蒜一枚。上搗爛,攤紙花上貼臍,或涂陰囊上,良久即通。(《普濟方》)
梔子
7、治急性胃腸炎,腹痛,上吐下瀉: 山枝三錢,盤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錢,青木香二錢。上藥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錢。水煎,分二次服。(《單方驗方調(diào)查資料選編》)
8、治口瘡、咽喉中塞痛,食不得: 大青四兩,山枝子、黃柏各一兩,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兩沸,含之。(《普濟方》枝子湯)
9、治目赤:取山枝七枚,鉆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入大黃末三錢匕,攪勻,食后旋旋溫服。(《圣濟總錄》枝子湯)
10、治胃脘火痛,大山枝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入生姜汁飲之。(《丹溪纂要》)
11、治鼻中衄血: 山枝子燒灰吹之。(《簡易方論》)
12、治肺風鼻赤酒: 老山枝為末, 黃蠟等分溶和。為丸彈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13、治赤白痢并血痢: 山枝子仁四七枚。銼, 以漿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招氖城胺譁囟?。(《圣濟總錄》枝子仁湯)
14、治熱水腫: 山枝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術(shù)二錢半。細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15、治婦人子腫濕多: 炒山枝子一合。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16、治折傷腫痛: 枝子、白面同搗,涂之。 (《瀕湖集簡方》)
17、治火丹毒: 枝子,搗和水調(diào)敷之。(《梅師集驗方》)
18、治火瘡未起: 枝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為佳。(《千金方》)
19、治瘡瘍腫痛: 山枝、蒲公英、銀花各四錢。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銀花藤適量, 搗爛,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20、治燒傷: 枝子末和雞子清濃掃之。(《救急方》)。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取山梔制成10%及50%兩種煎劑,每天3次飯后服用。一部分病人用10%煎劑每次10毫升,以后逐漸遞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劑,每次10~15毫升。共治19例,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治療扭挫傷
將山梔子搗碎,研成粗粉,以溫水調(diào)成糊狀,加入少許酒精,包敷傷處。一般3~5天更換1次,如腫脹明顯可隔天更換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脫臼者應(yīng)先整復后再用。如有肢體麻痹,應(yīng)配合理療及針灸治療。治療407例,24小時內(nèi)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時內(nèi)消失者66例;72小時內(nèi)消失者13例。疼痛平均消失時間為30小時。腫脹消退時間平均為2.5天;血腫吸收時間平均為7.8天;功能恢復時間平均為5.1天。或用黃梔子、明乳香加適量黃酒,攪拌后放鍋內(nèi)蒸成糊膏狀,待微溫時敷于患部,厚度以1~1.5厘米為宜。用時先在局部涂凡士林1層,然后再敷藥,上蓋油紙,繃帶包扎。間隔2~3天換藥。治療56例,除2例療效不佳外,54例均治愈。亦可用黃梔子粉2兩,面粉1兩,雞蛋1個,燒酒適量,調(diào)成糊狀敷于局部,待藥干后更換新藥。一般在敷藥2次后即見效果。
用于止血
取黃梔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調(diào)成膏狀,烘干碾成100號細粉,再加適量苯甲酸,高壓消毒備用。對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劑。
藥品鑒定
性狀鑒定
果實倒卵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4-3.5cm,直徑0.8-1.8cm。表面紅棕色或紅黃色,微有光澤,有翅狀縱棱6-8條,每二翅棱間有縱脈1條,先端有暗黃綠色殘存宿萼,先端有6-8條長形裂片,裂片長1-2.5cm,寬2-3mm,多碎斷,果實基部收縮成果柄狀,末端有圓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內(nèi)表面鮮黃色或紅黃色。有光澤,具隆起的假隔膜2-3條。折斷面鮮黃色,種子多數(shù),扁橢圓形或扁矩圓形,聚成球狀團塊,棕紅色,表面有細而密的凹入小點;胚乳角質(zhì);胚長形,具心形子葉2片。氣微,味微酸苦。以皮薄、飽滿、色紅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果實中部橫切面:圓形,縱棱處顯著凸起。外果皮為1列長方形細胞民,外壁增厚并被角質(zhì)層;中果皮外側(cè)有2-4列厚角細胞,向內(nèi)為薄壁細胞,含黃色色素,少數(shù)較韌型維管束稀疏分布,較大的維管束四周具木化的纖維束,并有石細胞夾雜其間;內(nèi)果皮為2-3列石細胞,近方形,長方形或多角形,壁厚,孔溝清晰,有的胞腔內(nèi)可見草酸鈣方晶,偶有含簇晶的薄壁細胞鑲嵌其中。種子橫切面,扁圓形,一側(cè)略凸,外種皮為1列石細胞,近方形,內(nèi)壁及側(cè)壁顯著增厚,胞腔含棕紅色或黃色色素,內(nèi)種皮為頹廢薄壁細胞。胚乳細胞多角形,中央為2枚扁平的子葉,細胞內(nèi)均充滿糊粉粒。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水5ml,置水浴中加熱3min ,濾過。取濾液5滴,置瓷蒸發(fā)皿中,烘干后,加硫酸1滴,即顯藍綠色,迅速變?yōu)楹诤稚?,繼轉(zhuǎn)為紫褐色。(檢查藏紅花素)
?。?)本品1%熱水浸出液,濾過。取濾液10ml,置有塞量簡中,加乙醚5ml,振搖,水層呈鮮黃色,醚液無色。(檢查藏紅花素)
商品規(guī)格
按梔子果實成熟的程度分為一、二等。
一等:果實長圓形或橢圓形,飽滿。表面橙紅色、紅黃色、淡紅色、淡黃色,具縱棱,頂端有宿存萼片。皮薄,革質(zhì)。略有光澤。破開后種子聚集成團狀。氣微味微酸而苦。
二等:較瘦小。表面橙黃色、暗棕色或帶青色,間有怪形果或破碎,余同一等。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仲景治(傷寒)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NONG,枝子豉湯治之。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枝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yǎng),內(nèi)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經(jīng)留熱,小便赤澀,用去皮山枝子、火煨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錢服,無不利也。
2、《丹溪心法》:山枝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亦治痞塊中火邪。大凡心隔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 古方中多以山枝子為熱藥之向?qū)?,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復而病安。
梔子花
3、《湯液本草》:或用枝子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氣化而出也。枝子豉湯治煩躁,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枝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躁者,懊NONG不得眠也。
4、《本草經(jīng)疏》:枝子,清少陰之熱,則五內(nèi)邪氣自去,胃中熱氣亦除。面赤酒皰皶鼻者,肺熱之候也,肺主清肅,酒熱客之,即見是證,于開竅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氣,則酒熱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癩瘡瘍者,即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謂。療目赤熱痛,及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者,總除心、肺二經(jīng)之火熱也。此藥味苦氣寒,瀉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諸證。枝子稟至苦大寒之氣,苦寒損胃而傷血,凡脾胃虛弱者忌之,血虛發(fā)熱者忌之。性能瀉有余之火,心肺無邪熱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虛無氣以化,而非熱結(jié)小腸者不宜用;瘡瘍因氣血虛,不能收斂,則為久冷敗瘡,非溫暖補益之劑則不愈,此所謂既潰之后,一毫寒藥不可用是也。世人又以治諸血證,不知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瘀血凝結(jié)于中,則反致寒熱,或發(fā)熱勞嗽,飲食減少,為難療之病,凡治吐血法,當以順氣為先,蓋血隨氣而行,氣降則火降,火降則血自歸經(jīng)。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療之要按,不可違也。
5、《本草正》:枝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陳除濕熱疸黃,加豆豉除心火煩躁,加厚補、枳實可除煩滿,加生姜、陳皮可除嘔噦,同元胡破熱滯瘀血腹痛。
6、《本草通玄》:仲景多用枝子茵陳,取其利小便而蠲濕熱也。古方治心痛,每用枝子,此為火氣上逆,不得下降者設(shè)也。(若)泥丹溪之說,不分寒熱,通用枝子,屬寒者何以堪之。
7、《本草崇原》:言枝子生用則吐,炒黑則不吐,且以枝子豉湯為吐劑,愚每用生枝子及枝子豉湯,并未曾吐。
8、《得配本草》:“山枝,得滑石治血淋溺閉,得良姜治寒熱腹痛,得柏皮治身熱發(fā)黃,配連翹治心經(jīng)留熱(心熱則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膽郁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上焦、中焦連殼,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瀉火生用,止血炒黑,內(nèi)熱用仁,表熱用皮,淋癥童便炒,退虛火鹽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熱痛烏藥拌炒,清胃血蒲黃炒。山枝、丹皮、白芍、龍膽,皆瀉肝家之火,其中卻自有別,蓋肝喜散,遏之則勁,宜用枝子以清其氣,氣清火亦清,肝得辛為補,丹皮之李,從其性以醒之,是即為補,肝受補,氣展而火亦平,肝氣過散,宜白芍制之,平其性即所以瀉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氣必實,龍膽苦以泄其氣,寒以制其火,故非實,膽草不用,如不審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氣,即使火氣悉除,而人已憊矣。
9、《本草思辨錄》:枝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苦寒滌熱,而所滌為瘀郁之熱,非浮散之熱,亦非堅結(jié)之熱。能解郁不能攻堅,亦不能平逆,故陽明之腹?jié)M有燥屎,肺病之表熱咳逆,皆非其所司。獨取其秉肅降之氣以敷條達之用,善治心煩與黃疸耳。心煩或懊或結(jié)痛,黃疸或寒熱不食或腹?jié)M便赤,皆郁也。心煩心下濡者為虛,胸中窒者為實。實與虛皆汗吐下后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枝子解郁而性終下行,何以能吐?協(xié)以香豉,則一升一降,邪不田受則吐。黃疸之瘀熱在表,其本在胃,枝子入胃滌熱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陳輔之,則瘀消熱解而疸以愈。然則振子于肺無與乎仲圣云:凡用枝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肺與大腸相表里,服據(jù)于則益其大腸之寒,此可為秉金氣之一證。至治肝則古方不可勝舉,總不離乎解郁火。
凡肝郁則火生,膽火外揚,肝火內(nèi)優(yōu),枝子解郁火,故不治膽而治肝,古方如瀉青丸、涼肝湯、越鞠丸、加味逍遙散之用枝子皆是。涼膈散有枝子,以治心也。瀉黃散有枝子,以治胃也。而瀉白散不遴入,則以肺中氣熱而不涉血者,枝子不與也?!侗窘?jīng)》主胃中熱氣,朱丹溪謂最清胃脘之血,究枝子之治,氣血皆有而血分為多,然不能逐瘀血與丹皮、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郁熱,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陽與手、足少陽;不入足太陽,故不利小便。茵陳蒿湯所以必先煮茵陳,許學士之治酒皶鼻,朱丹溪之治熱厥心痛,《集簡方》之敷折傷腫痛,皆屬血中郁熱。其余之治,悉可類推。
相關(guān)食譜
枝子仁蓮子心粥
主料:枝子仁5克(碾成細末),蓮子心5克,粳米60克。
做法:先煮粳米,蓮子心,待粥將成時,調(diào)入枝子仁末和適量白糖稍煮,即可食用。
藥用價值:主要治療遺精濕熱下注型:遺精頻作、或尿時精液外流,心煩少寐,口苦,小便熱赤不爽,小腹及陰部作脹,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枝子菊花茅根粥
枝子仁蓮子心粥
主料: 生枝子10克(打碎),菊花15克,鮮茅根50克,粳米60克。
做法: 將生枝子、菊花、鮮茅根煎水取汁350毫升和粳米煮粥,熟時加適量食鹽調(diào)味服食。每日1次。
藥用價值: 主要治療鼻出血肝火上逆型:鼻衄、頭痛、目赤、口甘咽干、易怒,舌邊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枝子薏仁粥
主料: 枝子10克,木通10克,銀花15克,薏苡仁50克,白糖適量。
做法: 將枝子、木通、銀花加水750毫升,煎取汁500毫升,用藥汁與薏苡仁同煮成粥,熟時調(diào)入白糖即可食用。每日1次。
藥用價值: 主要治療痤瘡濕熱型:皮疹色鮮紅或伴有膿皰,小便赤,舌質(zhì)紅潤,苔黃膩,脈滑數(shù)。
枝子仁粥
主料
枝子仁12克,辛夷花10克,白芷6克,粳米60克。
做法
先將前3味藥水煎,取汁去渣,入粳米煮粥食,每日2次。
藥用價值
主要治療急性鼻竇炎肝經(jīng)郁熱型:鼻涕稠黃而臭,鼻腔粘膜紅腫較甚,口苦咽干、目眩、耳鳴、耳聾、寐少夢多,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中醫(yī)中藥網(wǎng)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yī)養(yǎng)生、中醫(yī)藥膳、中醫(yī)按摩、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推拿、中醫(yī)針灸、中醫(y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wǎng)絡(luò)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yī)囑!本網(wǎng)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wù)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yè)務(wù)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wǎng)站 隴ICP備17006167號-2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wù)資格證書 (寧)-經(jīng)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y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wǎng)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