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
方歌:吳茱萸湯重用姜,人參大棗共煎嘗,厥陰頭痛胃寒嘔,溫中補虛降逆良。
方義:本證多由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治療以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為主。肝胃虛寒,胃失和降,濁陰上逆,故見食后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厥陰之脈夾胃屬肝,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頂部,胃中濁陰循肝經上擾于頭,故見巔頂頭痛;濁陰阻滯,氣機不利,故見胸滿脘痛;肝胃虛寒,陽虛失溫,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見大便泄瀉;舌淡苔白滑,脈沉弦而遲,均為虛寒之象。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既能溫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嘔,為君藥。生姜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為臣藥;人參益氣健脾,為佐藥;大棗甘平,合人參益脾氣,為使藥。
吳茱萸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吳茱萸9g,生姜18g,人參9g,大棗十二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加減:若嘔吐較甚者,加半夏、陳皮、砂仁以增強和胃止嘔之功;頭痛較甚者,加川芎以加強止痛之功;肝胃虛寒重證,加干姜、小茴香溫里祛寒。
吳茱萸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食后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冷,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運用:本方用于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臨床應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為辨證要點。
吳茱萸湯的禁忌
熱嘔吐、陰虛嘔吐或肝陽上亢之頭痛禁用此方。
吳茱萸湯文獻摘要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邸督痃R內臺方議》:“干嘔,吐涎沫,頭痛,厥陰之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盛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也。食谷欲嘔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癥,共用此方者,以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為君,生姜能散氣為臣,人參、大棗之甘緩,能和調諸氣者也,故用之為佐使,以安其中也。”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