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膏,中藥方劑名,出自《圣濟總錄》卷一○一,具有生肌的功效,主治金瘡,面皯皰。
【方劑組成】
白芷3兩,白蘞3兩,白術3兩半,白附子(炮)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白及3兩,細辛(去苗葉)3兩。
【制備方法】
上為末,用雞子白搜和勻,為丸如彈子大,瓷合中盛。
【功能主治】
具有生肌的功效,主治金瘡,面皯皰。
【方劑藥材介紹】
白芷:有祛病除濕、排膿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炎、牙痛。赤白帶下、痛癤腫毒等癥。
白蘞: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用于癰疽發背,疔瘡,瘰疬,燒燙傷。
白附子:具有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的功效。用于中風痰壅,口眼唱斜,語言謇澀,驚風癲癇,破傷風,痰厥頭痛,偏正頭痛,瘰疬痰核,毒蛇咬傷。
白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于咯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
【用法用量】
每取涂于瘡上。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白芷丸”。
【各家論述】
白芷膏——《圣惠》卷六十八
【處方】白芷1兩半,生干地黃1兩半,甘草半兩,當歸3分,白蘞3分,附子3分(去皮臍),川椒2合。
【制法】上銼細。以綿裹,用豬脂3斤,煎白芷焦黃,膏成,濾去滓,收盒器中。
【功能主治】生肌。主治金瘡。
【用法用量】每取涂于瘡上。
白芷膏——《圣惠》卷二十五
【處方】白芷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附子半兩(去皮臍),白芍藥半兩,當歸半兩,川椒半兩(去目),羌活半兩,獨活半兩,藁本半兩,川烏頭半兩(去皮臍),細辛半兩,生姜5兩,白僵蠶半兩,黃蠟5兩,豬脂2斤半(水浸2宿,逐日1換)。
【制法】上銼細。先煎豬脂,去滓,入諸藥,煎白芷色焦赤,以綿濾去滓,澄清,拭鐺令凈,慢火熬,入蠟消為度,用瓷盒盛。
【功能主治】風毒流注,骨節疼痛,筋脈攣急。
【用法用量】每取少許于火畔熁手摩之。
白芷膏——《圣惠》卷十四
【處方】白芷1兩,當歸1兩,雞屎白5兩。
【制法】上藥用豬脂7兩,麻油3兩,以慢火煎白芷色黃,去滓,納雞屎白,攪和,煎如膏。入瓷器內盛。
【功能主治】滅瘢。主治傷寒豌豆瘡愈后。
【用法用量】每日涂摩瘡瘢上。
白芷膏——《鬼遺》卷五
【處方】白芷1分,通草1分,蕤核1分,熏草2銖,羊髓8銖,當歸1分。
【制法】上(口父)咀。以清酒煉羊髓三過,煎,膏成絞去滓。
【功能主治】利鼻。主治鼻中塞。
【用法用量】用小豆大納鼻中,日3次。
白芷膏——《圣濟總錄》卷一三九
【處方】白芷1兩半,熟干地黃(焙)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白蘞1兩,芎藭1兩1分,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3合,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銼細,以豬脂5斤合和,煎三上三下,藥成膏去滓,軟硬得所。
【功能主治】止血生肌。主治金瘡。
【用法用量】每日涂瘡上,頻涂即效。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