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一年四季皆養生,每個季節都有順應時間和氣候來養生的規律,中醫所講的“夏長”實則就是長夏,夏季暑熱邪盛,養生應注重清暑化濕。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清暑化濕湯。
推薦清暑化濕湯
藥方一:清暑化濕飲
【組成】 生黃芪9克,香薷9克,蓮子12克(去心),金銀花9克,滑石9克,竹葉9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3服。
【功效】素體虛弱,感受暑濕,頭痛無汗身熱,口渴困倦,心煩,小便澀。
【解析】方中香薷逐暑邪達表而解;蓮子實脾而水濕輸布;金銀花、竹葉清暑解毒;六一散清利濕熱,皆因黃芪微溫補益之性,俾脾肺元氣充沛,諸藥之力方得充分發揮。
藥方二:清暑化濕湯
【組成】青蒿穗30g,京半夏30g,淡豆豉30g,佩蘭12g,茵陳12g,鮮生地12g,陳皮3g,川連蔻仁3g,蒼術6g,廣木香6g,鮮藿香6g,甘露消毒丹9g,鮮荷葉1張。
【功效】燥濕祛邪,芳香化濁。主治暑濕腹瀉,誤服苦寒,以致吐瀉不止,懊煩悶亂,精疲肢厥,脈沉細而遲,舌絳尖紅,苔白膩如積粉。急性胃腸炎。
藥方三:清暑益氣湯
【組成】西洋參(6g), 石斛(15g) ,麥冬(9g) ,黃連(3g) ,竹葉(6g) ,荷梗(15g),知母(6g) ,甘草(3g),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原書未注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身熱汗多,心煩口渴,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
【解析】方中用甘寒之西洋參益氣生津,養陰清熱;西瓜翠衣清熱解暑,止渴利小便,共為君藥。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石斛、麥冬助西洋參養陰清熱,益胃生津,共為臣藥。黃連苦寒瀉火,以助清熱祛暑之力;知母、竹葉清熱除煩,共為佐藥。甘草、粳米益胃和中,為使藥。諸藥合用,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使暑熱得清,氣津得復,諸癥自除。
推薦清暑中藥
1、藿香
具有祛暑解表,化濕脾,理氣和胃的功效,治療夏季中暑引起的惡心嘔吐,汗出,昏厥,有很好的作用,其水煎液還有抗 真菌、抗病毒作用。祛暑解表宜生藿香葉,理氣和中宜藿香梗。臨床多用于治療夏傷暑濕、寒熱頭痛、胸脘悶脹、惡心嘔吐 腹瀉等癥。用法為每次3~9克,水煎服。 如有鮮藿香更好,可加量至15~25克。
2、荷葉
荷葉有清熱解暑祛濕的功效,既能清熱解暑,又能升發脾陽,對治療暑熱泄瀉有良效,常與扁豆等配伍應用。用法為每次3~9克,水煎服,鮮品15~30克,做成荷葉粥 食用亦有療效;也可用荷葉煎水來洗澡。
3、香薷
中藥香薷微溫芳香,外能發汗解表,內可和中化濕。用于治夏季乘涼飲冷,外感于寒,內傷于濕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及腹痛、吐瀉等癥,多與扁豆、厚樸等同用,如香薷散。
4、佩蘭
本品性和緩,醒脾化濕作用較好,尤能化濕解暑、醒脾和中,多用于治療傷暑頭 痛、無汗發熱、胸腹滿悶、頭暈食少、惡 心嘔吐、口臭腹瀉等癥。用法為每次4~ 9克,水煎服,陰虛、氣虛者不宜用。
5、淡竹葉
淡竹葉能清熱,利尿。具有清心除煩、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于熱病心煩口渴,神疲乏力,小便赤澀,口舌生瘡等癥。夏日消暑也可用淡竹葉適量水煎,作涼茶飲用;民間將它的根苗采來搗汁,與米作酒曲,有濃烈的芳香。
6、冬瓜皮
本品性涼,有清熱解暑的作用。用于治夏日暑熱口渴,小便短赤,暑熱等癥。如(《四川中藥志》)冬瓜皮、西瓜皮等量,煎水代茶飲;若治暑濕證,可與生薏苡仁、滑石、扁豆花等同用。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