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的簡介】
甘松,中藥名。為敗醬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干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雜質,曬干或陰干。 中文學名 甘松
別 稱 甘松香、香松、甘香松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川續斷目
科 敗醬科
屬 甘松香屬
種 甘松
采收時間 春、秋二季采挖
用 量 3~6g
貯 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 拼音Gān Sōnɡ
出處《綱目》
來源為敗醬科植物甘松香或寬葉甘松的根莖及根。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為佳。采挖后去凈泥砂,除去殘莖及須根,不用水洗,直接曬干或陰干。
原形態①甘松香(《開寶本草》)
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有強烈松節油樣香氣,高20~35厘米。莖上端略被短毛,靠根處有少數紉線狀棕色葉基纖維。根生葉不多,一般每簇具6~9葉,葉片窄線狀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8厘米,寬0.4~1厘米,先端鈍圓,中部以下漸窄,略成葉柄狀,基部稍擴展成鞘,全緣,葉脈不清楚,兩面光滑無毛;莖生葉3~4對,基部不窄縮成柄狀,長2~6厘米,越上越小。花成頭狀聚傘花序,花序下有葉狀長卵形總苞片2。花淺粉紅色;基部有卵形全緣苞片3;萼細小,長不及1毫米;花冠闊管狀,管基部一側突縮,先端5裂,略不等大,裂片先端圓;雄蕊4;著生花冠管基部,長于花冠,花絲大部有毛,上端光滑,花藥近橫著;子房下位,花柱細長略超出花冠,柱頭漏斗狀。瘦果倒卵形,1室發育;種子1枚,宿存花萼小而不顯著。花期8月。
生長于高山草原地帶。分布我國西南部。
②寬葉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莖短,基部宿存細線狀棕色葉基纖維。葉根出,葉片倒披針形或長匙形,先端鈍圓,中部以下漸窄成葉柄狀,全緣,具葉脈3條。花為聚傘花序式的頭狀花序;花莖上有葉狀總苞片2,披針形;花莖兩側著生2列對稱白色短毛;花冠闊管狀,淡粉紅色,先端淺粉紅色;萼片5齒裂。瘦果倒卵形或扁形。
多生于高山草原地帶。分布西藏等地。
【甘松的功效與作用】
甘松的功效
性味辛、甘,溫。
歸經歸脾、胃經。
甘松的作用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用于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外治牙痛,腳腫。
【甘松的圖片】
【甘松的各家論述】
1.《綱目》:甘松,芳香能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
2.《本草匯言》:甘松,醒脾暢胃之藥也。《開寶方》主心腹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入脾胃藥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虛不食,久瀉虛脫,溫而不熱,香而不燥,甘而不滯,至和至美,脾之陽分用藥也,與山柰合用更善。
3.《本草求真》:甘松,雖有類山柰,但山柰氣多辛竄,此則甘多于辛,故書載能入脾開郁也。
4.《本草正義》:甘松,近東瀛醫家謂此藥善通經絡,專治轉筋,為霍亂轉筋必需之藥。頤自定霍亂藥酒方,用伊打和酒精,浸取濃汁,合姜、附、萸、連諸味,治真寒霍亂、轉筋入腹危急重癥,極有捷效,知此物溫運,活絡通經,無出其右。此固向來治藥物學者之所未知者也。
5.《本草拾遺》:主黑皮ganzeng,風疳齒gu,野雞痔。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