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傷口渴多由外感熱病,.邪熱傷津所致。
常見煩熱口渴.咽干舌燥,大便燥結,舌紅脈細數 等癥。
治宜清熱生津,潤燥止渴。
常用沙參、麥 冬、天冬、知母、生石膏、天花粉、蘆根、葛很、
白茅及梨汁、藕汁、李養汁等清熱降火,生津止 渴的藥物,若溫熱病后期,
舌絳苔燥變黑者,還可 加鮮石解以增弧甘寒養陰生津之效,若熱盛津 傷,
陰液不足,腸燥便,又可配鮮生地、玄參,并重 用天冬、麥冬以滋陰潤澡,增水行舟,潤腸通便.
若熱傷氣陰,亡津失水,煩渴休倦,心衰脈微者.治 宜益氣養陰,生津止渴,
常用人參或黨參、西洋 參、太子參等益氣生津藥配麥冬、五味子等養陰 生津藥,以達益氣養陰,生津復脈之效。
內熱消渴證多由嗜食醇酒厚味,化燥生熱, 或情志不遂,
化火傷陰,或房室太過,腎虛精耗導 致內熱消渴證.臨床可見煩渴多飲,口干舌燥, 消谷善饑,形體消皮,
小便頻數量多,尿如脂膏或 尿甜,舌紅,脈數等癥。
肺胃熱盛,煩渴多飲者,治 宜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常用天花粉、知母、筋 根、玉竹、沙參、天冬、麥冬、生地汁、藕汁及 牛乳等生津止渴藥,
少佐黃連或六芬以清熱7i火; 氣陰不足者,可加人參或西洋參、生黃茂等以益 氣生津止渴,
胃火熾盛,消谷善饑,大便燥結者, 治宜清胃瀉火,養陰保律,常用生石育、知母、試 芥、黃連清肺胃之熱,
生地、麥冬、玄參養肺胃 之陰,配大黃、芒硝等以瀉熱通腸,腎燥精虛,尿 多且甜者、治宜滋陰固腎為主,
常用熟地黃、.山 茱黃、山藥、澤瀉、獲等、丹皮及黃精、構祀、 玄參等,
以補腎益精,酌配桑螺峭、緞龍骨、緞牡 蜘、龜板及五倍子、五味子等,以固梢縮尿。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7006167號-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