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道穴,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陶道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在背部脊柱區,當后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下凹陷中。陶道穴補益肺氣,陶道穴有解表清熱、安神定志、解表清熱、截虐寧神等功用。
目錄
1.陶道穴名解
2.陶道穴位置
3.陶道穴的功效與作用
4.陶道穴主治疾病
5.陶道穴的刺灸法
6.陶道穴的按摩療法
7.陶道穴穴位配伍
【陶道穴名解】
1、陶道。陶,金玉之屬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之性的溫熱之氣。道,通行的道路也。該穴名意指督脈陽氣散熱后在此化為溫熱之氣。
本穴物質為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至本穴后,雖散熱化為溫熱之性,但仍循督脈道路向上而行,故名。
2、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督脈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亦有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濕之氣,故為督脈膀胱經之會。
【陶道穴位位置】
1、標準定位:
陶道穴在背部脊柱區,當后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下凹陷中。
2、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臥取穴,陶道穴位于背部脊柱區第一、二胸椎棘突之間。
3、穴位解剖
陶道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一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后)靜脈叢,第一胸神經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肋間后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
布有第一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和第一肋間動脈后支。
【陶道穴的功效與作用】
陶道穴意義:督脈陽氣散熱后在此化為溫熱之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循督脈上傳大椎穴。
陶道穴的作用及功效
陶道穴功效:補益肺氣,陶道穴有解表清熱、安神定志、解表清熱、截虐寧神等功用。
【陶道穴主治病癥】
陶道穴主要用于外感及心神等疾患:如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痛、神經衰弱、癔病、精神病及骨蒸潮熱、盜汗、肺結核、脊強汗不出、瘧疾等。
陶道穴主治發熱,瘧疾,頭痛,項背強痛;以及癲癇,精神分裂癥等。
脊項強急,頭痛,熱病,頸肩部肌肉痙攣,瘧疾,感冒,癔病,頸椎病。
【陶道穴的刺灸法】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刺方法
一般微向上斜刺0.5~1.0寸。
艾灸方法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陶道穴的按摩療法】
首先可以低下頭,一手將頭按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頂住陶道穴,其余四指抓住脖頸得力,用大拇指按揉。按摩的時候多用點勁,每次按摩大概100下左右,慢慢地,肺功能會有一個很好的提升。
【陶道穴穴位配伍】
陶道穴配豐隆穴、水溝穴、神門穴、心俞穴治癲癇;
陶道穴配大椎穴、間使穴、后溪穴治瘧疾;
陶道穴配合谷穴、曲池穴、風池穴治外感病;
陶道穴配腎俞穴、腰陽關穴、委中穴治胸背痛。
陶道穴配合谷穴、風池穴治外感發熱。
陶道穴配腰奇穴、人中穴、內關穴、豐隆治癲癇。
陶道穴配大椎穴、陰郄穴治虛熱。
陶道穴配神堂穴、風池穴,有祛風散寒的作用,主治灑淅寒熱,頸項強痛,頭昏頭痛。
陶道穴配肺俞穴,有清熱宣肺的作用,主治咳嗽喘疾。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