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冬季,人體受天氣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身體的能量出現不同程度的消耗,因此才會出現手腳冰涼和身體乏力等現象,而中醫按摩能幫助我們提高身體抵抗力,保暖抗寒。
1、氣海穴
位置:氣海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從肚臍向下一寸半的地方。
功效:按摩或針灸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之效。常用的灸法有氣海溫和灸、氣海隔姜灸和氣海附子灸等。
2、大椎穴
位置:在后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低頭時,摸到頸后最突起的高骨,在這塊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
功效:中醫認為“大椎通陽”,因為這個穴位是督脈與六條陽經的交匯點,大椎是調節全身怕冷的重要穴位,按摩或艾灸大椎穴可以通絡散寒,這也是緩解全身怕冷的重要方法,懂得火功推拿的人可以用火焰掌或火功點穴施術大椎穴,效果更好。
3、關元穴
位置:關元穴位于肚臍下3寸的地方,在腹中線上。
功效:中醫認為,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可補益陽氣,對神經衰弱、失眠癥、手腳冰冷等有效。可使用按揉法或震顫法,震顫法是雙手交叉重疊置于關元穴上,稍加壓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操作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做。
4、神闕穴
位置:在臍中部,臍中央。
功效: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以經常在肚臍熱敷。能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并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泄痢脫肛、中風脫癥等有獨特的療效。
5、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直下三寸,小腿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功效:當正坐位時,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一橫指處。按揉應達到酸脹感,之后雙掌再延小腿從下至上、從上至下反復搓熱雙腿。也可以使手指、腳趾微血管擴張,增加血液循環,使肢端暖和起來并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有助于防治胃病、腹痛、腹瀉、高血壓、貧血、下肢癱瘓、關節炎。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