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榆,中藥名,為牻牛兒苗科植物紫地榆和五角葉老鸛草的根。赤地榆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主治泄瀉;痢疾;消化不良;脘腹;鼻衄;便血;有經過多;產后出血不止;跌打損傷。
【藥材名稱】
中文名:赤地榆
拼音:Chì Dì Yú
英文名:Chinese Granesbill
別名:紅地榆、隔山消、萬兩金、雀食地榆、萬欖筋、紅寒藥。
【藥材基源】
赤地榆為牻牛兒苗科植物紫地榆和五角葉老鸛草的根。
【性味歸經】
赤地榆味苦;澀;微寒。歸肝;脾;胃;膀胱經。
①《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苦微澀酸。"
②《云南中草藥》:"苦澀,微寒。"
【赤地榆的功效與作用】
赤地榆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主治泄瀉;痢疾;消化不良;脘腹;鼻衄;便血;有經過多;產后出血不止;跌打損傷。
①《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腸下血,七天后赤白痢癥。"
②《云南中草藥》:"消食健胃,止痢止血,治痢疾,腹瀉,內出血,月經過多,胃痛。"
③《云南中草藥選》:"收斂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瀉。治腸炎,痢疾,慢性胃炎,腹瀉,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產后流血不止,鼻衄,跌打勞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赤地榆9-15g;或浸酒。
外用:赤地榆適量,鮮品搗爛敷;或研末調敷。
【赤地榆的圖片】
【赤地榆的原植物形態】
1.紫地榆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莖木質化,具數條粗壯的根。莖直立,下部有規則的2-3次二叉分枝。
基生葉的葉柄長達16.5cm;莖生葉對生,葉柄較短,托葉披針形;葉片五角形,直徑2-7cm,3-5掌狀深裂;
裂片菱形,先端具小尖頭,邊緣具深淺不同的鋸齒,上面暗綠色,下面綠白色,葉脈在上面下陷,在下面凸出。
花瓣紅紫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全緣,基部具長柔毛;花絲鉆形,無毛或基部被毛,花藥淡黃色,長圓形;
雌蕊與子房近等長,密被向上的白色絹毛,柱頭無毛。果長達3cm,被細短毛。花、果期盡-8月。
2.五角葉老鸛草
多年生草本,高15-60cm。根數條,圓柱形。根莖木質,直立,長達7cm,粗達1cm或更粗,具數枚殘枯的基生托葉。
莖直立,通常較細,具分枝,被伸展的腺毛和緊貼向下的絨毛,下部者較稀疏且無腺毛。
基生葉數枚,葉柄長達25cm,被向下緊貼的絨毛,頂部較密;具2枚托葉,托葉膜質,干時暗棕色,披針形,長l-2.5cm,外面被毛;
花瓣紫色,基部深紫色,長圓狀卵形,先端微2裂,基部有白色長柔毛,在開花期反折;
花絲線狀鉆形,長0.8-1cm,紫紅色,下部疏被毛,花藥黑紫色;雌蕊長約8mm,被緊貼向上的短毛。果未見。花期6-9月。
【生境分布】
1.紫地榆
生于海拔2600-3800m的向陽山坡、草叢或灌叢中,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2.五角葉老鸛草
生于海拔1500-3000m的林間草地、林緣、灌叢或草坡,分布于四川、云南。
【采收儲藏】
赤地榆在秋末挖根,洗凈,除去須根,切片曬干或鮮用。
【性狀鑒別】
赤地榆呈圓錐形,長5-15cm,直徑1-1.5cm,略彎曲或有分枝。
赤地榆的表面紫褐色或暗褐色,有須根痕。質堅實,易折斷,斷面不平整,粉質,黃棕色,皮部與木部易分離。氣無,味苦澀。
【赤地榆的附方應用】
①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赤地榆一錢為末,熱燒酒下。(《滇南本草》)
②治腸胃積熱,大腸經便血或腸風便血,紅血痢癥:赤地榆一兩,槐角(炒,或花亦可)三錢,枳殼五錢,黃芩三錢,荊芥穗二錢,全秦歸五錢,黃連(酒炒)二錢。共為細末,合丸桐子大。每服二錢,米湯下。(《滇南本草》)
③治氣管炎:紫地榆五錢,陳皮三錢。兌紅糖,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