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筋,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黃茅的根莖或全草。分布于華南、西南及陜西南部、浙江各地。具有清熱止渴,祛風除濕的功效,主治熱病消溺,咳嗽,吐瀉,關節疼痛。
【藥材名稱】
中文名:地筋
拼音名:Dì Jīn
英文名:Root or herb of Contorted Tanglehead
地筋的別名:菅根、土筋、黃菅、毛針子草、茅刺草、扭黃茅。
【藥材基源】
地筋為禾本科植物黃茅的根莖或全草。
【性味歸經】
地筋味甘;寒。
1.《別錄》:"味甘,平,無毒。"
2.《本草求原》:"甘,寒。"
地筋的圖片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地筋15-30g;或搗汁;或浸酒。外用:地筋適量,搗敷。
【地筋的功效與作用】
中醫認為地筋具有清熱止渴,祛風除濕的功效,主治熱病消溺,咳嗽,吐瀉,關節疼痛。
1.《別錄》:"主益氣,止渴,除熱在腹臍,利筋,"
2.《綱目》:。"根、苗、花功與白茅同。"
3.《生草藥性備要》:"治熱咳,止吐瀉,理小腸氣。"
4.《本草求原》:"止水瀉,理心氣熱痛,小腸氣痛。"
5.《嶺南采藥錄》:"理跌打內傷。"
6.《貴州草藥》:"驅風除濕,敝寒止咳。"
【地筋的圖片】
【地筋的原植物形態】
黃茅,多年生草本。須根質較堅韌。稈直立,叢生,高40-90cm,光滑無毛。葉鞘扁壓而具脊,光滑無毛或鞘口具細柔毛。
葉舌較硬,膜質,長約1mm,截平,具纖毛;葉片線形,長達15cm,寬3-5mm,兩面均粗糙或上面基部疏生柔毛。
總狀花序單生,長3-6cm(芒除外),直立或稍彎曲,下部具3-14個同性對,上部可多達12個異性對;
孕性小穗線形,長6-8mm(包括長約2mm的基盤),基盤尖銳,具棕褐色髯毛;第1穎草質,被短硬毛,背部圓形;
先端鈍,邊緣包卷同質之第1穎,具2脈,脈間被短硬毛,具膜質邊緣;第2外稃膜質,極窄,延伸成芒;
芒兩回膝曲,長6-10cm,芒柱扭轉而被短硬毛;不育小穗偏斜而略扭轉,覆蓋孕性小穗,綠色或帶紫色,無毛或生糙疣毛。花、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
地筋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于華南、西南及陜西南部、浙江各地。
地筋的圖片
【采收儲藏】
地筋在全年均可采收。曬干或鮮用。
【化學成分】
地筋干草(開花期采集)含水分11.2%、灰分4.9%、蛋白質3.9%、脂類1.5%、粗纖維36.0%、碳水化物42.5%。
所含多糖主為半纖維素類。低分子糖類有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醇、內消旋肌醇和棉子糖。
【地筋的附方應用】
1.治風寒咳嗽:毛針子草根一兩,煎水服。
2.治風濕關節疼痛:毛針子草根一兩,大血藤、小血藤、觀音柴各五錢,泡酒服。
3.治槍傷(退子彈):毛針子草、迷馬樁各等量,搗爛敷傷處。(①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地筋的藥理作用】
地筋參見麝香草條。
1.消炎作用:花的煎劑或流浸膏可用于支氣管炎或其他上呼吸道疾患作保護劑。
2.止痛作用:也可用于神經炎或脊神經根炎作止痛劑,此皆因其中含百里香酚之故。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