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殼的簡介】
海蛤殼為簾蛤科動物青蛤等幾種海蛤的貝殼。青蛤貝殼2片,近圓形。異名為海蛤(《本經》),蛤殼(《本草原始》)。
【藥材名稱】
中文名 :海蛤殼
拼音名: Hǎi Há Ké
外文名 :Concha Meretricis Seu Cyclinae
【藥材別名】
海蛤(《本經》),蛤殼(《本草原始》)。
【藥材來源】
簾蛤科動物青蛤等海蛤的貝殼
【海蛤殼的采收和儲藏】
海蛤殼為簾蛤科動物青蛤等幾種海蛤的貝殼。4~10月間捕捉。獲得后去肉,洗凈曬干。
【海蛤殼的化學成分】
碳酸鈣、殼角質
【海蛤殼的原形態】
原形態貝殼2片,近圓形。殼長約36.5~56毫米,高幾與長相等,寬度約為長度的2/3。殼頂突出,位于背側中央,尖端向前方彎曲。
無小月面,楯面狹長,全部為韌帶所占據,韌帶黃褐色,不突出殼面。
貝殼表面極凸出,生長線在頂部者細密,不甚顯著,至腹面漸粗大,凸出殼面。殼面淡黃色或棕紅色。殼內面為白色或淡肉色,邊緣具有整齊的小齒。
小齒愈近背緣愈大。鉸合部狹長而平,左、右殼各具3個主齒。
外套痕顯明,外套竇深,自腹緣向上方斜伸至貝殼的中心部,后端寬,至前端漸狹,呈楔形。前閉殼肌痕細長,呈半月狀,后閉殼肌痕大,橢圓形。足扁平,舌狀。
【海蛤殼的生境分布】
生境分部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質海底。我國沿海均有分布。主產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地。
【海蛤殼的圖片】
性味:咸,平。
①《本經》:"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歧伯:甘。扁鵲:咸。"
③《別錄》:"咸,無毒。"
④《藥性論》:"味咸,有小毒。"
歸經:
①《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陽、陽明經。"
②《要藥分劑》:"入心、腎二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水,化痰,軟堅。治熱痰喘嗽,水腫,淋病,癭、瘤,積聚,血結胸痛,血痢,痔瘡,崩漏,帶下。
①《本經》:"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
②《別錄》:"療陰痿。"
③《藥性論》:"治水氣浮腫,下小便,治嗽逆上氣,項下瘤癭。"
④《唐本草》:"主十二水滿急痛,利膀胱、大小腸。"
⑤《四聲本草》:"止消渴,潤五臟。"
【海蛤殼的注意】
①《本草經集注》:"蜀漆為之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②《本草匯言》:"病因熱邪痰結氣閉者宜之,若氣虛有寒,中陽不運而為此證者,切勿輕授。"
【海蛤殼的復方】
①治咳喘痰多:海蛤殼、半夏、桑皮、蘇子、貝母各三錢,栝蔞五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痰飲心痛:海蛤(燒為灰,研極細,過數日,火毒散,用之)、瓜蔞仁(蒂穰同研)。上以海蛤入瓜蔞內,干濕得所為丸。每服五十丸。(《醫學綱目》)
③治水腫,咳逆上氣,坐臥不得:海蛤一兩(細研),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漢防己一兩,杏仁一分(湯浸。
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遂一兩(煨令微黃),桑根白皮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以棗肉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大麻子湯下七丸。(《圣惠方》)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