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珧柱的簡介】
江珧柱,中藥名。為江珧科動物櫛江珧Pinna(Atrina)pectinataLinnaeus的后閉殼肌。分布于黃海、渤海、東海、南海等地。冬季至春季采捕,捕得后,除去肉,取后閉殼肌,鮮用或加工為干制品,俗稱“干貝”。具有滋陰補腎,調中消食之功效。常用于消渴,小便頻數,宿食停滯。
中藥名稱 江珧柱
界 動物界
綱 雙殼鋼
科 江珧科
種 黃海、渤海、東海、南海
用 量 內服:煮食,適量
別 名 馬甲柱、角帶子、江瑤柱
門 軟體動物門
目 貽貝目
屬 櫛江珧
采收時間 冬季至春季采捕
異名 馬甲柱(《閩中海錯疏》),角帶子(《本草求原》)。
來源 為江珧科動物櫛江珧的后閉殼肌。
動物形態 櫛江珧(《宛委錄》),又名:珧(《爾雅》),玉珧(《爾雅》郭璞注)。
貝殼2片,大型,長可達30厘米,略呈三角形或扇形。殼頂尖細,位于殼之最前端,殼后端寬大。背緣直或略彎;腹緣前半部較直,至后半部逐漸突出。后緣直,或略呈弓形。近腹緣的殼表光滑,其他部分均有放射肋,肋上有三角形小棘。幼小個體,殼質薄,透明,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加厚。殼表顏色亦隨年齡而不同,幼小個體多呈白色或淡黃色;較大者呈淡褐或褐色;老者則呈黑褐色;頂部常被磨損而露出珍珠光澤。生長紋在殼背處細而不明顯,至腹面較粗,多呈褶襞狀。殼內面色與殼表略同。韌帶淡褐色,長與背緣相等。前閉殼肌痕小,長橢圓形,位于殼頂內面;后閉殼肌痕大,略呈圓形,位于貝殼中部。外套痕略顯,肉質部較殼小。足小,呈棒狀。足絲淡褐色,極細軟。
生活于淺海泥沙底。我國南北沿海都有分布。
采集 全年都可捕捉。捕得后,剖取肉柱,鮮食;或加工為干制品,俗稱"干貝"。
【江珧柱的功效與作用】
江珧柱的作用
甘咸,平。
?、佟侗静輳男隆罚?quot;甘咸,微溫。"
?、凇侗静萸笤罚?quot;甘,平,無毒。"
江珧柱的功效
滋陰補腎,調中。
①《本草從新》:"下氣調中,利五臟,療消渴,消腹中宿食。"
?、凇侗静萸笤罚?quot;滋真陰,止小便。"
③《隨息居飲食譜》:"補腎。與淡菜同。"
【江珧柱的圖片】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