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菔葉的簡介】
蘿卜葉(白蘿卜),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根出葉,可食用。性寒具有一定的藥性。植物形態蘿卜條。冬季或早春采收。風干或曬干,現代冷凍干燥技術營養保持最好。綠色扁平狀。
藥材名稱 萊菔葉
拼音 Lái Fú Yè
英文名 Radish leaf
別名 蘿卜桿(《滇南本草》),萊菔菜(《本草從新)》,蘿卜纓(《本草再新》),萊菔甲(《現代實用中藥》),蘿卜甲(《江蘇植藥志》)。
出處 出自《唐本草》
藥材基源:萊菔葉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基生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aphanus sativus L.
采收和儲藏:萊菔葉一般在冬季或早春采收,洗凈,風干或曬干。
原形態 萊菔,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直根,肉質,長圓形、球形或圓錐形,外皮綠色、白色或紅色。莖分枝,無毛,稍具粉霜。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大頭羽狀半裂,長8-30cm,寬3-5cm,頂裂片卵形,側裂片4-6對,長圓形,有鈍齒,疏生粗毛;上部葉長圓形,有鋸齒或近全緣。總狀花騙子頂生或腋生;萼片長圓形;花瓣4,白色、紫色或粉紅色,直徑1.5-2cm,倒卵形,長1-1.5mm,具紫紋,下部有長5mm的爪;雄蕊6,4長2短;雌蕊1,子房鉆狀,柱頭柱狀。長角果圓柱形,長3-6cm,在種子間處縊縮,形成海綿質橫膈,先端有喙長1-1.5mm;種子1-6顆,卵形,微扁,長約3mm,紅棕色,并有細網紋。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部 萊菔葉原產我國,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且有大量的栽培品種。
性狀鑒別,葉通常皺縮卷曲成團,展平后葉片琴形羽狀分裂,長可達40cm,表面不平滑,黃綠色。質干脆,易破碎。有香氣。
化學成分 萊菔葉,葉含葉黃素(phytoxanthin),揮發油,油中含α、β-已烯醛(α、β-hexenal)及β、γ-已烯醇(β、γ-hexenol)。
性味 味辛;苦;性平。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甘。"
②《本草從新》:"辛苦,溫。"
③《飲片新參》:"咸,平。"
歸經 脾;胃;肺經。
①《滇南本草》:"入脾、胃二經。"
②《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研末或鮮葉搗汁。外用:適量,鮮葉搗敷;或干葉研末調敷。
【萊菔葉的功效與作用】
萊菔葉主治消食理氣;清肺利咽;散瘀消腫。主食積氣滯;脘腹痞滿;呃逆;吐酸;泄瀉;痢疾;咳談;音啞;咽喉腫痛;婦女乳房腫痛;乳汁不通;外治損傷瘀腫。
①崔禹錫《食經》:"消食和中。"
②《滇南本草》:"白蘿卜桿葉,治脾胃不和,宿食不消,胸膈膨脹,噎膈,打呃,嘔吐酸水,赤白痢疾,婦人乳結、乳腫,經閉。"
③《本草再新》:"化痰止咳,消食理氣。"
④《隨息居飲食譜》:"凡一切喉癥,時行瘟疫,斑疹瘧痢,水土不服,飲食停滯,痞滿疳痘,脹瀉,腳氣,痧毒諸病,洗盡濃煎服之。"
⑤《飲片新參》:"生律利氣,化濕,和腸腑,治瀉利,開胃。"
【萊菔葉的圖片】
【萊菔葉的復方】
①治初痢:萊菔苗葉陰干,隨色之紅白用。赤者砂糖調服,白者糖霜調服。(《本經逢原》)
②治噎膈打呃:白蘿卜桿五錢(微炒),神曲三錢,白蔻仁三錢。共為細末。每服三錢,淡姜湯下。并治紅白痢疾,加枳殼;山查各等分,煎服。(《滇南本草》)
③治小便出血:鮮萊菔葉搗汁,加好陳墨少許,飲之。(《醫界春秋》(1):93,1986)
④治婦人奶結紅腫疼痛,乳汁不通,或被壓著,或小兒吹著:紅蘿卜桿葉不拘多少,搗汁一杯,新鮮更好,煨熱,點水酒或燒酒服亦可。(《滇南本草》)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