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藤的簡介】
相思藤是豆科植物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 L.的莖、葉,別名土甘草、山甘草,是一味中藥,有清熱解毒、生津,潤肺,利尿等功效,主治感冒,咽喉腫痛,肺熱咳嗽,乳癰,瘡癤,肝炎等 。
中文學名 相思藤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木蘭綱
目 豆目
科 豆科
種 相思藤 拼音Xiānɡ Sī Ténɡ
英文名Yine Abrus
別名土甘草、相思子藤、山甘草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圖志》:相思藤,嚼之有甘味,故俗稱土甘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brus precatorius L.
采收和儲藏:5-10月莖葉生長旺盛時,割取帶葉幼藤(除凈莢果),切成小段,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相思子 攀援灌木。枝細弱,有平伏短剛毛。偶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8-15對,具短柄,長圓形,兩端圓形,先端有極小尖頭,長1-2cm,寬0.3-0.3cm,上面無乞求,下面被稀疏的伏貼細毛。總狀花序很小,長3-6cm,成頭狀,生在短枝上,無總花梗,花序軸短而粗,肉質。花小,排列緊密,長約9mm,具短梗;花萼黃綠色,鐘形,長約3mm,先端有4短齒,外側被毛;花冠淡紫色,旗瓣闊卵形,基部有三角狀的爪,翼瓣與龍骨瓣狹窄;雄蕊9,成1束;子房上位,被毛,花柱無毛,柱頭具細乳頭。莢果黃綠色,革質,菱狀長圓形,扁平或膨脹,長2-4.5cm,寬1.2-1.4cm,先端有彎曲的喙,被剛毛狀細毛。種子4-6顆,橢圓形,在臍的一端黑色,上端朱紅色,長6.5mm,有光澤。花期3-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于丘陵地帶或山間、路旁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莖纖細,直徑約1mm,青綠色,表面被有稀疏剛毛,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互生,偶數羽狀復葉,小葉片長方形至長方狀倒卵形,上面光滑,下面有稀疏剛毛。氣微,味甘回涼。以葉多、色青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木栓層細胞排列緊密,內含棕色物質;栓內層薄壁細胞含有眾多草酸鈣棱晶。中柱鞘厚壁細胞環的細胞2-3列,鄰近的薄壁細胞中有較多的草酸鈣棱晶。韌皮纖維徑向排列成束,射線1-4列,木質部導管徑向排列。髓部細胞類圓形,表面有點狀壁孔,細胞內亦含有草酸鈣棱晶。葉表面觀:表皮細胞形狀不規則,胞壁呈波狀彎曲,氣孔主為不定式,副衛細胞2-7個。單細胞非腺毛長144-165(-578)μm,直徑13-17μm,平直,先端銳尖,表面平滑。
化學成分相思子葉中含相思子三萜甙(abrusoside)A、B、C、D,5,7,4ˊ-三羥基黃烷甙(5,7,4ˊ-trihydroxyflavane glycoside),7,4ˊ-二羥基黃酮醇二糖甙(7,4ˊ-dihydroxyflavonol diglycoside)花旗松素-3-葡萄糖甙[taxifolin(e)-3-glucoside],甘草甜素(glycyrrhizin),半乳糖(galactose),阿拉伯糖(arabinose),木糖(xylose),相思子內酯(abruslactone)A,相思子原酸甲酯(methyl abrusgenate),相思子原酸(abrusgenic acid)。
【相思藤的功效與作用】
相思藤的功效
性味《廣西藥植圖志》:"味甘,性涼,無毒。"
相思藤的作用
功能主治生津,潤肺,清熱,利尿,治喉痛,肝炎,支氣管炎。
【相思藤的圖片】
【相思藤的各家論述】
1.《生草藥手冊》:生津,止渴,潤肺,清熱。涼茶料多用。
2.《南寧市藥物志》:葉:治乳瘡。
3.《中國藥植圖鑒》:葉:利尿,治支氣管炎。
4.《廣西中草藥》:清熱利尿。治咽喉腫痛,肝炎,支氣管炎。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