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薤白白酒湯
瓜蔞薤白白酒湯
瓜蔞薤白白酒湯,中醫(yī)方劑名。為理氣劑,具有通陽散結,行氣祛痰之功效。主治胸痹。胸部悶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臨床常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非化膿性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慢性支氣管炎等屬胸陽不振,痰阻氣滯者。
【方劑名】瓜蔞薤白白酒湯,出自《金匱要略》
【組成】瓜蔞實一枚(24g) 薤白半升(12g) 白酒七升(適量)
【用法】三味同煎,取二升,分溫再服。現代用法:加適量黃酒,水煎服。
【功效】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主治】胸痹證。胸部悶痛,甚或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方解】本方所治胸痹系由胸中陽氣不振,痰阻氣滯所致。諸陽之氣受于胸中而轉行于背,胸中陽氣不振,津液不得輸布,凝聚為痰,痰阻氣機,故胸部滿痛,甚或胸痛徹背;痰濁阻肺,肺失宣降而上逆,故喘息咳唾,短氣;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均為痰濁結聚之征。本證胸陽不振為病之本,痰阻氣滯為病之標,治宜通陽散結,行氣祛痰。方以瓜蔞實為君,利氣寬胸,祛痰散結。薤白為臣,溫通胸陽,行氣散結止痛。二藥相配,一除痰結,一通氣滯,相輔相成,為治胸痹之要藥;佐以白酒,上行升散,行氣活血,以助薤白行氣通陽之功。本方藥僅三味,但配伍嚴謹,可使胸中陽氣宣通,痰濁消除,氣機通暢,胸痹自除。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胸痹證的基礎方,以胸痛,喘息短氣,舌苔白膩,脈弦緊為辨證要點。
2.現代應用:本方常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非化膿性肋骨炎、肋間神經痛等屬胸陽不振,痰濁內阻者。
【使用注意】本方性偏溫燥,若胸痹證屬陰虛有熱者應忌用。方中白酒用量,當視患者酒量而定,一般可用30~60ml,不宜過多。
【方歌】瓜蔞薤白白酒湯,通陽行氣祛痰良,胸痛徹背喘息唾,胸痹心痛皆可嘗。
方義
胸痹是以胸膺部窒塞疼痛為主的病證,古代亦稱“心痛”或“真心痛”。諸陽受氣于胸中而轉行于背,胸中陽氣不振,津液不得輸布,津停痰聚,阻礙氣機,故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痰阻氣滯,肺失宣降,則見喘息,咳唾;陽虛痰凝氣滯,故見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本證病機為胸陽不振,痰阻氣滯。治以通陽散結,行氣祛痰。方中瓜蔞實為君,理氣寬胸、滌痰散結,該藥擅長利氣散結以寬胸,并可稀釋軟化稠痰以通胸膈痹塞。薤白為臣,通陽散結,行氣止痛。因本品辛散苦降,溫通滑利,善散陰寒之凝滯,行胸陽之壅結,故為治胸痹之要藥。瓜蔞實配伍薤白,既祛痰結,又通陽氣,相輔相成,為治療胸痹的常用對藥。佐以白酒,辛散溫通,行氣活血,既輕揚上行而助藥勢,又可加強薤白行氣通陽之力。[2]
配伍特點
行氣與祛痰并行,寬胸與通陽相協(xié),寓散寒化活血于理氣之中。
運用
本方是治療胸陽不振,氣滯痰阻之胸痹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胸中悶痛,喘息短氣,舌苔白膩,脈弦緊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痰濁較甚者,酌加半夏、菖蒲、厚樸等以增強燥濕化痰之效;陽虛寒阻,可加干姜、肉桂、附子以助溫陽散寒;氣滯較著,見胸滿而脹,或兼逆氣上沖者,加厚樸、枳實、桂枝以下氣除滿;兼血瘀,見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者,加丹參、紅花、赤芍、川芎以活血祛瘀。
禁忌
本方性偏溫燥,若胸痹屬于陰虛有熱者應忌用。
使用注意
方中白酒用量,當視患者酒量而定,一般可用30-60ml,不宜過多。
附注
附方 瓜蔞薤白半夏湯
組成:瓜蔞實24g,薤白9g,半夏12g,白酒適量。
用法: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通陽散結,祛痰寬胸。
主治:痰阻氣滯之胸痹。胸中滿痛徹背,背痛徹胸,不能安臥者。
出處:《金匱要略》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瓜蔞薤白半夏湯與瓜蔞薤白白酒湯,組成上均有瓜蔞、薤白、白酒,均具有通陽散結、行氣祛痰的作用,可治療胸陽不振,痰阻氣滯之胸痹。但瓜蔞薤白白酒湯是通陽散結,行氣祛痰的基本方,適用于胸痹而痰濁氣滯較輕者;而瓜蔞薤白半夏湯在增大瓜蔞、白酒用量的基礎上,又加半夏,則祛痰散結之力較大,適用于胸痹而痰濁較盛,以胸痛徹背,背痛徹胸,且不能安臥為證候特點。
重要文獻摘要
《金匱玉函經二注》 :“寒濁之邪,滯于上焦,則阻其上下往來之氣,塞其前后陰陽之位,遂令為喘息,為咳唾,為痛,為短氣也。陰寒凝泣,陽氣不復自舒,故沉遲見于寸口,理自然也;乃小緊數復顯于關上者何耶?邪之所聚,自見小緊,而陰寒所積,正足以遏抑陽氣,故反形數。然陽遏則從而通之,瓜蔞實最足開結豁痰,得薤白白酒佐之,既辛散而復下達,則所痹之陽自通矣。”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