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膈散,中醫方劑名。為清熱劑,具有清熱解毒,瀉火解毒,清上泄下之功效。主治上中焦邪郁生熱證。面赤唇焦,胸膈煩躁,口舌生瘡,譫語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臨床常用于治療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體炎、膽道感染、急性黃疸型肝炎等屬上中二焦火熱者。
方劑名:涼膈散
方劑組成:大黃、芒硝、甘草、桅子、黃芬、薄荷、連翹,制成散劑。
方劑方解:瀉火通便:用于上、中焦熱邪熾盛之證,如外感熱病,肺胃熱熾而見高熱而赤、頭痛咽痛、口舌糜爛、齒痛鼻 I胸隔煩熱、便秘尿赤,苔黃,脈滑數者。用本方加減,可治療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而見上述證候者。也有人用本方加大青葉、板藍根等清熱解毒之品治療“乙腦”或“流腦”而見煩躁、便秘者。
方劑用法用量:川大黃、樸硝、甘草各600g,山梔子仁、薄荷葉(去梗)、黃芩各300g,連翹1250g。上藥為粗末,每服6g,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小兒可服半錢,更隨年齡加減服之。
方劑禁忌:體虛患者及孕婦,忌用或慎用本方。
回春涼膈散--《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處方】連翹1錢2分,黃芩7分,黃連7分,山梔7分,桔梗7分,薄荷7分,當歸7分,生地7分,枳殼7分,赤芍7分,甘草7分。
【功能主治】口糜。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刪補名醫方論》涼膈散
涼膈散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燥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瘈瘲,胃熱發斑發狂,及小兒驚急,痘瘡黑陷。
方劑組成:連翹四兩大黃酒浸黃芩酒炒薄荷一兩甘草二兩梔子炒芒硝以上為末,每服三錢,加竹葉,生蜜煎。
方劑集注:汪昂曰:此上中二焦瀉實火藥也,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散火于上,而以大黃芒硝之猛利,蕩熱于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方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緩之也。古方用涼膈散居多,本方加菖蒲遠志,名【轉舌膏】,治心經蘊熱,加青黛藍根,名【活命金丹】,治肝經風熱,張潔古減去硝黃,加桔梗為之舟楫,浮而上行,治上焦諸熱,便不實者宜之,不可以此方過瀉而輕訾之也。
疳熱涼膈散--《治疹全書》卷下
【處方】大黃、黃連、黃芩、石膏、生地、方解石、玄參、連翹、牛蒡、枳殼、薄荷、荊芥穗。
【功能主治】疹后牙疳甚烈者。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
三黃涼膈散--《喉科紫珍集》卷下
【處方】上川連、梔子、黃柏、黃芩、川芎、赤芍、甘草、蘇薄荷、青皮、陳皮、金銀花、花粉、當歸、射干、元參各等分。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膈利咽。治熱毒上攻咽喉,初起咽喉不利,繼則紅腫疼痛,惡寒發熱,心煩口渴者。
【用法用量】上藥加燈心O.3克,淡竹葉24片為引,水煎服。
【摘錄】《喉科紫珍集》卷下
清心涼膈散--《溫熱經緯》卷五
【別名】桔梗湯(《溫熱經緯》卷五)。
【處方】連翹120克,甘草60克,黃芩(酒炒)、薄荷、梔子各30克,桔梗60克,石膏150克。
【功能主治】清心涼膈,宣肺透疹。治疫疹初起。
【用法用量】上為粗末。每服9~15克,加竹葉1片,用水375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入生白蜜20毫升,微煎,溫服。
【摘錄】《溫熱經緯》卷五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