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婢加半夏湯,中藥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上,用于宣肺泄熱,止咳平喘。治肺脹,咳嗽上氣,胸滿氣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方劑組成】
麻黃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大棗15枚,甘草6克,半夏9克。
【功能主治】
本方有宣肺泄熱,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肺脹,咳嗽上氣,胸滿氣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方劑方解】
越婢加半夏湯是治療時邪犯肺與內在飲邪蘊肺,阻塞肺氣,而致咳逆上氣,喘息不得臥。方中首選麻黃,宣肺平喘,發越水氣;與生姜、半夏相合,化飲祛痰;佐石膏變辛溫為辛涼,宣泄肺中郁熱;甘草、大棗,甘以益脾以絕飲源,又防石膏大寒之性,冰伏肺胃之弊。
【方劑藥材介紹】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主治風寒表實證,胸悶喘咳,風水浮腫,風濕痹痛,陰疽,痰核。蜜麻黃性溫偏潤,辛散發汗作用緩和,增強了潤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勝。多用于表癥已解,氣喘咳嗽。
石膏:生用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效;煅用具有斂瘡生肌,收濕,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用于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
【用法用量】
上藥六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臨床應用】
1.妊娠外感咳嗽
初診:2006年9月27日。季某,32歲,因月經稀發半年前來就診,30~60天一周期,經量不多,經色紫暗,4~5天凈,體態豐腴,身高1.65米,體重81千克,帶下量多,色偏黃,外陰瘙癢,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治之后,末次月經8月3日來潮,9月16日尿妊娠試驗陽性,就診時外感一周,咳嗽有痰,色黃難咯,咽微痛,惡心嘔吐,噯氣,泛酸,喜冷飲,大便稍結,小便頻。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治法:宣肺清熱,化痰和胃。
方劑:越婢加半夏湯加味。
炙麻黃6g 石膏10g 生姜4片 甘草5g 半夏10g 大棗5個 竹茹10g 枇杷葉12g 蘆根15g,3劑。藥后外感咳嗽即愈,胃脘轉舒。
2.妊娠外感發熱
初診:2006年11月1日。張某,27歲,妊娠50天,外感發熱2天,體溫37.5℃,畏風,鼻塞噴嚏,咽痛,惡心,納欠,口干。舌稍紅,苔薄白,脈細滑。
治法:清肺解表,和胃利咽。
方劑:越婢加半夏湯合桔梗湯加味。
炙麻黃6g 石膏10g 生姜5片 大棗6個 甘草6g 半夏10g 桔梗3g 木蝴蝶3g,3劑。
二診:2006年11月4日。發熱已退,鼻塞流涕,胃納已蘇,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
治法:宣肺解表,和胃。
方劑:越婢加半夏湯合蔥豉湯(《肘后方》)加味。
炙麻黃6g 石膏10g 生姜5片 大棗6個 甘草6g 半夏10g 蔥白4條 豆豉10g 佛手10g,3劑。藥后諸癥釋然。
3.妊娠外感胃痛
初診:2006年12月7日。鄭某,28歲,妊娠46天,外感鼻塞3天,胃脘不適隱痛,小腹脹,腰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
治法:宣肺解表,調氣清熱。
方劑:越婢湯合小半夏湯加味。
炙麻黃6g 石膏10g 生姜4片 甘草6g 大棗5個 半夏10g 佛手10g 甘松10g 砂仁(沖)5g,4劑。
二診:2006年12月14日。外感已愈,胃脘轉舒,腰痛除,小腹脹。B超檢查:宮內活胎,約孕近7周左右,舌脈如上。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