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瀝化痰丸,中醫方劑名,出自《萬病回春》卷二,別名導痰小胃丹(《萬病回春》卷二)。用于治中風不語,癱瘓初起,濕痰上攻,頭風頭痛,痰火眩暈;痰痞積塊;哮吼;喉痹腫痛。
【方劑組成】
南星、半夏(二藥用皂礬、姜水浸,煮干)各60克,陳皮、枳實(二藥用皂礬水泡半日,炒)各60克,白術(去蘆)60克,蒼術(用米泔、皂礬水浸一宿;去黑皮,切,曬干,炒)60克,桃仁(去皮)、杏仁(用皂礬水泡,去皮、尖)各30克,紅花(酒蒸)30克,白芥子(炒)30克,大戟(長流水煮一時,曬干)30克,芫花(醋拌濕,過一宿,炒黑)30克,甘遂(面裹煨過)30克,黃柏(炒褐色)30克,大黃(酒濕紙包,煨過,再以酒炒)45克。
【性狀規格】
水丸,50粒重3g。
【功能主治】
治中風不語,癱瘓初起,濕痰上攻,頭風頭痛,痰火眩暈;痰痞積塊;哮吼;喉痹腫痛。
【制備方法】
上為末,姜汁、竹瀝打蒸餅糊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6g,每日1~2次。小兒1~3歲,每次1~2g;5~7歲,每次2~3g。(每服20~30丸;極甚者,服50~70丸。量人虛實加減,再不可多;恐傷胃氣。一切痰飲,臨臥時白湯送下,一日一服)。
【注意事項】
忌氣惱及辛辣、肥甘厚味飲食。
【各家論述】
竹瀝化痰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
組成:天冬3兩,枳實3兩,麥冬3兩,云苓3兩,沙參3兩,瓜蔞子2兩(霜),川貝母2兩,桔梗2兩,橘皮2兩,蘇葉2兩,竹茹4兩,薄荷2兩,甘草2兩,桂枝2兩。
制備方法: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每重3錢,蠟殼封固。
功效主治:化痰平喘,止嗽理肺。
用法用量:每服1丸,臨臥時開水送下。
竹瀝化痰丸——《活人心統》卷一方
組成:大半夏2兩,白礬1兩5分,皂角1兩,生姜1兩2分(水煮4味,半夏肉無白星,曬干,去皂角,同后為末),牛膽南星1兩,青皮1兩,陳皮1兩(去白),黃芩1兩,神曲1兩,山楂1兩,麥芽1兩(炒),茱子1兩(炒),真蘇子1兩,杏仁1兩(炒),茯苓1兩,香附1兩。
制備方法:上藥為末,加竹瀝1碗,入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治久郁痰火諸癥。
用法用量:每服70丸,食遠淡姜湯或茶任下。
竹瀝化痰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方
組成:海浮石(煅)16兩,白術(炒)32兩,橘皮96兩,瓜蔞子32兩,南星(炙)48兩,茯苓32兩,黃連16兩,法半夏64兩,百部草32兩,南楂64兩,香附(炙)64兩,玄參(去蘆)16兩,熟軍48兩,萊菔子(炒)32兩,枳實(炒)64兩,蘇子(炒)96兩,黃芩96兩,杏仁(去皮,炒)16兩,貝母16兩。
制備方法:上藥為細末,每16兩加竹瀝水1兩,用冷汗水泛為小丸。
功效主治:清熱化痰,快膈止嗽。主治痰火上攻,胸膈不暢,咳嗽喘滿,咽喉堵塞。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開水送下,日2次。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