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內消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用于治腎經虛弱,膀胱為邪氣所搏,結成寒疝陰頹,臍腹疼痛,膚囊腫脹,或生瘡瘍,時出黃水,腰腳沉重,足脛腫滿,行步艱辛。
【方劑組成】
山茱萸(搗,去校,取肉微炒)、桔梗(水浸一伏時,濾出,慢火炒干為度)、白蒺藜(炒,去刺)、川烏(炮,去皮、臍)、肉桂、茴香(舶上者,淘去沙石,焙炒)、食茱萸、吳茱萸(微炒)、青皮(去白)各60克,海藻(洗焙)、五味子(凈揀)、大腹皮(酒洗,焙)、延胡索各75克,桃仁(去皮,尖及雙仁,麩炒,別研)、枳實(去瓤,麩炒)、陳皮(去白)各30克,川楝子(銼炒)90克,木香45克。
【功能主治】
治腎經虛弱,膀胱為邪氣所搏,結成寒疝陰頹,臍腹疼痛,膚囊腫脹,或生瘡瘍,時出黃水,腰腳沉重,足脛腫滿,行步艱辛。
【方劑藥材介紹】
山茱萸:具有補益肝腎,收澀固脫之功效。常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白蒺藜:平肝解郁,祛風明目。用于肝陽眩暈頭痛,肝郁脅痛,風熱頭痛,目赤腫痛,皮膚瘙癢等癥。
大腹皮:行氣寬中,行水消腫。用于濕阻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
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脅、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經閉痛經,產后瘀阻,跌撲腫痛。
川楝子: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用于肝郁化火,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
【制備方法】
上藥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次3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