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意外傷害中,燙燒傷的比例很大,因不小心碰倒暖瓶、水壺、熱粥、熱湯、洗澡水等引發的燙燒傷時有發生,但治療燙燒傷是一個時間比較漫長的過程,住院治療時許多家庭被昂貴的醫藥費壓得喘不過氣來。老中醫告訴你一味治療燙燒傷的良藥——箬蒂。
【箬蒂的簡介】
箬蒂,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es (Munro) Keng f.的葉基部。箬竹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衢縣、湖南零陵陽明山等地。具有降逆和胃,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胃熱呃逆,燒燙傷。
【箬蒂形態特征】
箬竹:又名篃竹。植株呈灌木狀。竿高0.5-2m,直徑4-7.5mm;節間長約25cm,最長可達32cm,圓筒形,在分枝一側的基部微扁,多為綠色,節較平坦,竿環較籜環略隆起,節下方有紅棕色貼竿的毛環。籜鞘長于節間,上部寬松抱竿,無毛,下部緊密抱竿,密被紫褐色伏貼狀疣基刺毛,具縱肋;籜耳無,籜舌厚膜質,截形,高1-2mm。背部有伏貼微毛;籜片大小多變化;窄披針形,竿下部者較窄,竿上部者稍寬,易落。小枝具2-4葉;葉鞘緊密抱竿,有縱助,背面無毛,或被微毛,無葉耳;葉舌高1-4mm,截形,葉片在成長植株上稍下彎,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0-46cm,寬4-10.8cm,先端長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綠色,密被伏貼短柔毛;中脈兩側或僅一側生有一條氈毛,次脈8-16對;小橫脈明顯,形成方格狀,葉緣生有細鋸齒。
圓錐花序長10-14cm,花序主軸和分枝均密被棕色短柔毛;小穗綠色帶紫,長2.3-2.5cm,幾呈圓柱形,含5-6朵小花,小穗柄長5.5-5.8mm;小穗軸節間,被白色絨毛;穎有3片,紙質,脈上具微毛,第1穎長5-7mm,先端鈍,有5脈,第2穎長7-10.5mm,具7脈,第3穎長10-19mm,具9脈;第1外稃長11-13mm,背部具微毛;有11-13脈,基盤長0.5-1mm,其上有白色髯毛,第1內稃長約為外稃的1/3,背部有2脊,春間生有白色微毛,先端有2齒和白色柔毛;花藥黃色。筍期4-5月,花期6-7月。
【箬蒂生長環境】
生于海拔300-1400m的山坡路旁。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衢縣、湖南零陵陽明山等地。
【箬蒂功效】
降逆和胃,解毒。
【箬蒂主治】
用于胃熱呃逆,燒燙傷。
【箬蒂治療燙燒傷方法】
箬蒂治療燙燒傷時,將箬蒂碾壓研末,加草灰和香油調和成糊狀涂在燙燒傷的傷口處。
【出處】
出自《本經逢原》:煎湯治胃熱呃逆,其性較柿蒂稍平。取灰以香油調涂湯火傷。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