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話“人吃五谷雜糧,哪能不生病”。但人多人都知道“是藥三分毒”,因此多用食療來治療,那“藥補不如食補”有科學依據嗎?
當面對生活中的小病時,哪怕只是上火嗓子疼,有些人就會首先想到“吃藥”、我國傳統的中草藥,它們所具有的補氣、補血、滋陰、壯陽、安神等補益功效對于人體的保健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因此,一些缺乏正確中藥知識的人,甚至將吃中藥作為家常便飯一樣。雖然中藥的補益作用非常顯著,且確實能夠起到保健、養生的效用,但俗話說“是藥三分毒”,長期食用藥材必然會導致人體出現一些相應的不良反應。
另外,保證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最主要的物質來源,即是飲食。只有食物才能保證人體每日所需營養的全面供給,而藥物所含有的營養成分遠遠不及食物充分而全面。單從這一點來說,就足以證明“藥補不如食補”這個道理了。
事實上,大部分生活中常見的疾病和病態體質,都是可以通過食物有效改善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有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氣短懶言等疲狀的氣虛體質者,就可以通過“食補”來達到補氣的效果,適量食用羊肉、牛肉、豬肉、蛋類、奶制品、花生、核桃、松子等具有補氣效果的食物,就能有效改善氣虛體質。只要不是非常嚴重或長期存在的氣虛證,在經過“食補”之后,氣虛癥狀就可以很快得到緩解。此時如果盲目地服用藥物進行補益,則很可能會導致副作用的發生,對人體并無益處。
如果是年紀較輕或實熱證者,盲目服用人參、冬蟲夏草等助熱生火的補氣藥物,反而會力加重其體內的功能失調狀況,造成血熱妄行、內火上炎,從而引發心神不寧、頭暈、目痛等癥狀。即便是年老、體弱之人,如果不適當的進補藥物,也會因為“虛不受補”而導致不適反應的出現。
因此,“藥補”并不是適合任何人的進補方式,相比較來說,“食補”卻能更加有效而安全地起到補益人體的作用。
另外,在選擇“食補”或“藥補”進行調理的時候,還應掌握正確辨證的方法。首先,應注意先“食補”,再“藥補”的先后順序,如果“食補”無效,才可進行“藥補”。其次,對于不同的病癥應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以藥、食相結合,對癥施用,才能安全而有效地起到補益效用。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