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小寶寶的家長經常會碰到孩子精神不振、不愛吃飯、總拉肚子等健康方面的問題,做為家長常常傷透腦筋,其實在寶寶出現這些方面的問題的時候可以試試中醫的捏脊療法。
用捏脊的方法來治療疾病,已有悠久的歷史。這在古代中醫有關文獻中早有記載。由于此種療法操作簡單,易學易會,又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和藥物,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中醫師、推拿師多數會用此法來治療一些兒科病癥。只要病癥適宜,手法應用適當,還真的有神奇療效,堪稱中醫兒科一絕。
小兒捏脊療法是按摩手法中的捏、推、捻、揉、提等多種手法的巧妙組合,并作用于小兒腰背脊柱兩側肌肉的一種治療方法。
操作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用拇指指腹與食、中指指腹相對合,夾持脊柱兩側的肌膚,拇指向前推動,從骶椎兩側邊捏邊向枕部推動;另一種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夾持脊柱兩側的肌膚,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動,食指向前推動,從骶椎兩側邊捻邊向枕部推動。這兩種方法可以根據操作者的習慣和使用方便而選用。一般從骶椎兩側捏向枕部為一遍,連作5遍為一次,可以視其小兒的病情以及耐受能力作1~2次,每日早晨或晚上睡前進行。
在給小兒作捏脊治療時,應首先選擇好小兒的體位。體位應舒適自然,安靜不動或動作不很大又便于操作,最好是伏在大人的身上或大腿上,年齡稍大一些的可趴在床上。治療前操作者應洗凈雙手,將小兒的上衣松開或脫去,暴露整個背部。但要注意室內的溫度,避免小兒受涼。捏脊完后不要馬上進食更不要喝冷飲。在捏脊時手法一定要做到輕柔和緩、靈活、自然,兩手用力要均勻一致,前進的速度和手法的頻率不應太快。捏起的皮膚要多,如果捏起的皮膚太少,小兒會有疼痛和不舒服的感覺而哭啼,不愿接受治療。在給小兒運用捏脊療法之前,操作者最好能在自己的腿上或其它大人的身上反復練習,認真體會自己手法是否正確,輕重是否適宜,待熟練后再給小兒捏脊。如果小兒背部皮膚有破損,患有癤腫或皮膚病等,就不可施用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是不用藥物而且比較安全的一種治療方法,沒有藥物的毒副作用。中醫認為它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能力等作用。特別在健脾和胃,調節胃腸功能方面尤為突出。近年來,醫學工作者通過實驗證實,捏脊能提高患兒的血紅蛋白、血漿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數。提高小兒免疫功能和加強小腸吸收功能的作用。它對小兒疳積、食滯、厭食、腹瀉、嘔吐、便秘、尿頻、咳喘、夜啼等病癥均有較好的療效。當小寶寶患有以上病癥時,家長不妨試一試捏脊療法,它將會使小寶寶早日康復。
預防小妙招
1、配合谷物同吃
乳糖不耐受的寶寶空腹喝奶會有較重癥狀,但和其它食物同時吃,乳糖濃度可能在特定環境中得到“稀釋”。胃腸中的乳糜作用可提高乳糖吸收率。如喝奶前吃些餅干、面包會減少排氣和不舒服感覺。
2、少量多次
即使乳糖酶缺乏的寶寶,也可耐受少量乳類(30-50毫升),不會出現不耐受的癥狀。所以,媽媽給寶寶哺乳,也可采取少量多次食用的方法,一次食用量不超過50毫升為宜。每天多喝幾次,仍可達到建議的奶量。而且久而久之,寶寶腸道中的乳糖酶也會逐漸增多(醫學上稱為“酶的誘導作用”),寶寶即可減輕乳糖不耐受的反應,或避免乳糖不耐受癥狀的出現。
3、喝酸奶
酸奶是加入一定量的乳酸桿菌經發酵后生成的,發酵過程使得原奶中20%-30%的乳糖分解,蛋白質和脂肪也分解成為小的組分,使其更易消化吸收,所以喝酸奶可避免不適癥狀的發生。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